第 3 节 总序:我们如何读词?(第1页)

上一讲,我们谈了词的文体特点,它含蓄委婉,拥有文辞美,有音乐性,以及以时空对照人事的这种特殊抒情性。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如何来读一阕词,怎样进入词的这种美感世界和情感世界。

如何进入一首词的情感世界?

首先要说,词和诗歌的语言是不一样的。

杜甫的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雄浑,语意奔放,这是诗的语言。而范仲淹的词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含烟翠。」同样写秋天的落叶和江水,意境绮靡,语调委婉,这是词的语言。看这些诗词的用字造句,稍稍读一遍,就能够体会它们声音的差异,情调的不同。

虽然,词与诗歌的情调不同,但它们都潜藏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某种特殊的情感基因。

诗在古老的年代,是与歌乐舞一体的,而且不是单纯给人阅读聆听的文本和歌曲,它需要人们参与投入,透过发声跟着节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人同感共乐的一种活动。换言之它充满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让人们精神得以提振,并且反应出来的情绪观察到个人和社会间和谐与否的情形。而且在与人一起互动中,有着群体的感觉,也会借此来发泄个人的情绪。那就是孔子说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了。不要忘记,这个作用是用整个身心去感知,会为生命带来一种启发、洞察、共感、宣泄的反应,这对我们调理情绪,促进情谊,提升生命境界,应该会有帮助。这是传统诗教的理想。

诗能够这样,而词也应该要做到这样。词如果不想把它视作书本知识,就应该赋予它生命力,真正去感受它,用情感来体会,必定能够唤起精神,达到「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的效果。

确实,唐宋词是千百年前的作品,靠着一套文字符号,一种文体形式流传了下来,即使是经历过朝代的改变,由元朝、明朝到清朝,都有着不少读者。更何况南北各省各县大家说着不同的话,既有古今之变,文体有简繁之别,而我们依旧读着、听着,我想能够超越这些时空限制,外在的形体变化,而依然令我们喜欢,引起共鸣的,应该是文辞中潜藏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某种特殊的情感基因。

那么,我们怎样找到潜藏在词里面的情感基因,怎么进入词的世界呢?那就要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