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常只要意识到时光流变、岁月消逝,就会因时、因地、因实际情况及时空环境,而产生大小轻重不一的情绪反应,那是人之常情。就前面所讲的唐宋词,我们认识到词作为一种文体,它往往是以好景不长、人生易逝作为主旋律。就是说词的情节内容,通常设定以今昔对比的方式来进行安排。在今不如昔,表现对世事不满,慨叹人不能自主的状况情况下,更将传统文学中总常见的美人迟暮、怀才不遇的题材,扩展到更多面向的书写。
譬如在上一个单元里,我们就文人词中美景不在、不堪回首、身不由己和功名未就等几个方面诠释宋代文人,因意识到时间之推移变化,产生了感叹、怅惘、哀伤、无奈之情。这只是平常经验中几种常见的情绪表现而已。事实上,人间情意千千万万种,实在是十分复杂,难以说尽,以上所述不过是略窥一二,希望大家能够举一反三,体会到时间意识课题在词中的重要性,并知道词中这类情意内容产生的基本运作模式。
所谓相对性的结构,那是以过去与现在的情境作对比,在主体与客体的冲突情况下,有感于个人的有限性,而产生顿然失落、焦虑不安的情绪。而人越是有所追求,越是执著于某些信念或事物,就更会感觉到时间的迫切性,造成心里更大的压力,时刻都处于紧张的状态,因而引发的情绪就会更悲愤、激切。这样的情意内容配合词体、音乐的往前推进的抒情特质,向人倾诉的话语方式,以及它的相对性的结构形式,譬如上下片、对句的使用等等,形成跌宕起伏的旋律,幽怨缠绵的情调,产生极大的张力,更富抒情感染的效果。我们读前面介绍过的词篇,相信大家都会有所感。
不过当词体慢慢脱离音乐的属性,演变为文人抒情的载体,而文人由于身世际遇的复杂多变,感慨自然更深刻,或由于个人的胸襟怀抱特大,关心的层面较深广,思考问题又深邃,他们的体悟就越深沉,那么词中所开拓的意境就大不相同了。换言之,词人对时间问题,不止是做出一般经验的感受与反应而已,而是有更深层的思考,涉及到存在意义的问题。
譬如,人在茫茫宇宙中,何其渺小?人有那么多的限制,如何能够得到自我肯定?如何在流变的岁月中,找到生命的定位?人生究竟有何意义?这些问题在宋词逐渐成熟后,即出现在词的世界,如同诗人在诗中处理过相关的论题一样。
在词史上,苏轼,苏东坡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作家。他将词关于时间问题的思辨层次,推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个单元里,我们先就东坡三首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