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 节 宋词——欧阳修、李清照:人去心空(第1页)

送别旅途中的孤独寂寥和别后相思,对有情人来说因离别而产生愁绪恐怕是难以避免的。《古诗》说「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因为男女双方心意相同,两情相悦,却又分居别离,如果一直到老都是这样的状态,那么忧伤的心情就始终都存在,是没有办法停止的。这是人之常情。

中国诗歌充满着离愁别绪,而且引起广泛的共鸣,正因为这是人间寻常都在发生的悲剧,是人生最感无奈的情况。离别既然是双方的事情,上一集讲了被送的人的感受,那么今天这一集就换一个角度来讲,送行者的心情,主题就叫「人去心空」。

为什么我不用「人去楼空」,却用「人去心空」呢?「人去楼空」一语来自唐代崔颢的《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于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后来就用来表示旧地重游使人事已非,或对故人的思念。当然,也普遍解释为人已离去,楼中冷冷清清的,让人感到空虚寂寞,会产生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的感慨。

《世说新语·言语篇》有一段是描写太傅谢安和右军将军王羲之的对话。谢安说:「中年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它的白话是这样的:谢安说,中年以来,受到哀伤情绪的折磨,和亲友话别中,好几天是闷闷不乐。王羲之说,到了晚年自然就是这样了,只能借助音乐来即兴消愁。

谢安说出了一种我们也常常有的经验,与亲友难得相聚,但一旦离别,心情就特别苦闷,那种失落的感觉,好像就是心空了一块似的。英国有一位情绪史学家蒂凡尼·瓦特·史密斯,他有一部著作叫《心情词典》,the Book of Human Emotions,搜罗了 156 种情绪词汇加以描述和定义,并追溯它们的源流演变,很值得参考。书中介绍了一种情绪叫 Awumbuk,中文翻译为「人去心空」,或者「别离空绪」。

他这样的形容那种情绪,说客人走后感觉空落落的,曾经挤得慢慢的地方,现在看起来很宽敞,声音在墙壁间回荡,反而令人不习惯了,虽然我们通常觉得可以喘一口气了,但是心里也会很压抑,好像浓雾降临,一切都没什么意义了。生活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山区的拜宁土著,他们对这种感受习以为常,他们该称之为「人去心空」。他们相信了客人走的时候会留下一种沉重感,如此客人就可以轻装而行。压抑的迷雾会笼罩三天,让主人分心、怠惰,无法好好照顾家人,照看庄稼。所以一旦客人离去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