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 节 宋词——不言不语:秦观《画堂春》周邦彦《诉衷情》(第1页)

我们读过的词,无论是写时空流转、生离死别,或家国兴亡的情事,风格不管是婉约或豪放,语调轻重缓急不一,不过总的说来,大多是表达哀伤悲痛情绪的。而在这些词中,不时会出现仇、恨、怨、叹、惆怅、销魂、断肠等情绪语词,可以让人对它的抒情内容有更清楚的认识,并能体会词中人的真切感受。

词人言愁说恨,毫不隐瞒,直接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心中悲切的情意,确实能达到有效抒情达意的效果。不过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它的美的特质是含蓄委婉。像李后主说「人生仇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或者说「肠断更无疑」那样极端悲痛的表达方式,或者孙光宪所说的「留得也应无益」那样激切的斥责语气毕竟是少数。

相对其他文体,词虽然时刻诉说仇恨,用了不少情绪语词,但整体来说,还是多出自于婉转的口吻,而很少疾言厉色,用急迫的言语,严厉的神色,来表达悲愤怨怒。因为激愤之情,如果以过度强烈的语气直接表达出来,反而显得浅露,了无余味。前面不是和大家说过,即使是像辛弃疾那样的忠义之士,也很少看到他直接议论家国,强烈正面的去批评时政,表达缠绵忠爱之情。他的词写的是个人的壮慨、悲郁的情怀,闲而不适的苦闷心境。他往往是用自然景物渲染愁怀,用历史人物来托兴寄情。有些时候他甚至会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情绪的。例如《水龙吟》有这样几句,「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是用看刀剑的动作来显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怆,一是以手不断的拍打栏杆来泄愤,最后说没有人能体会自己登高临远的心情,就此刹住,点到为止,没有说破,表现的相当含蓄,让读者自己去领会。

元好问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的确,单单问爱情究竟是什么,有时也令人说不明白,更不用去问因情爱痴执所带来的哀愁怨恨了。这种种情绪我们真的都能辨析清楚?每个人的体验,大小、程度不一,各不相同,大家所使用的语言,其所指涉的意含也未必都一样,而且语言文字本身是否能充分表达出情意来,也不无疑问的。我们的哲人和文学家,很早就了解到语言概念化和相对性的特质,知道语言文字本身是语言的真实情意,和思想体悟是有距离的,因此不能执着于语言符号,要学会以简驭繁的方式、比喻象征的手法相互映照,以显发意义,传情达意。换言之,有感知言外意、个中情,是需要心领神会,而不是从字面去求得的。与其多说不如少说,甚至不说,会更有情味,更含深意。这是中国抒情诗学的要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