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能有所感悟,是要经历事情后回顾反省才能体察出各中的意义来的,换言之,他需要前后不同时期的对照,两相比较才能意识到其间的差异,觉察到它特殊的意义,增进对生命的认知。年少时的价值观或对生活的体验与年长后的看法,自然会不同,经历过许多人生的波折,洞识人情世故,觉今世而昨非,是常有的事。在词的世界里,叙述这种体会的词不是很多。词主要是抒情,抒发当下的寂寞哀伤的情。如果是以过去的欢乐对比今日的哀愁,往往着重在凸显现在的悲痛,而能拉大时空的距离,从中了悟其中的变化,加深对生命的体验。而化为一种意念,加以陈述的,毕竟是少数词人能有的体悟。今天的主题是「境界的开示」,这里所谓的境界,是指词人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所表现的一种特质,而达到的一个更深刻或更高远的层次。至于「开示」,这里不是佛家用语,与「迷」相对,指修行人正知现象没有真实性的经验,而是取一般用意,指一下子开通领悟了某种道理的意思。因此所谓「境界的开示」就是说在精神上经历过不同的人生阶段,体悟到的某种人生的道理。
《丑奴儿》,两段人生情境
之前第十三单元谈「欲说还休」那个主题的时候和大家介绍过辛弃疾的《丑奴儿》,那时重点是谈词的无言之美。今天我们再看看它如何运用词的上下片,与秋日登楼的愁情作对比,分别叙述人生的两个阶段。词是这样写的: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以而今识得愁滋味,反过来认定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是经过人生的一番历练后的体认。当时登楼赋词所说的愁,现在看来不过是勉强编出来罢了,没有什么实质的内涵,体认实在不够真,也不够深刻,感觉有点为文而造情。可是那时候身在其中,心中的愁怨当然会自以为是最真实的,不容怀疑的。少年时代的我们一往情深,通常都会坚持自己的看法执迷不悟,不时会强化自己对愁滋味的感受,以为这是绝对的,不会变化的一种体验。可是隔了一段时间,离开当日的时空环境,经历了更多的事情后,人生的体验更丰富了,回头去看昔日的表现相对的不免会认为过去的所谓爱恨情愁,比起今日识尽愁滋味的情况就显得肤浅的多,浅显的多了。以前视为那么严重,那么不得了的仇恨,现在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了。
而且饱经忧患,历尽沧桑,真正尝到愁滋味的人,更深刻的了解到此中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