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6 节 宋词——洞识人情世界:辛弃疾《鹧鸪天》朱敦儒《临江仙》(第1页)

前面的单元介绍了词的情感世界,多是一些爱情失意、离合悲欢、生死契阔,时空流转、壮志难酬的内容,充满着伤感的情调,确实最易触动人心,产生共鸣,因为这些都是人间常见的情事,普遍存在的事实。这些词篇多是作者援情而发,也偶有言志的成分。本来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善于写幽微的情思,议论说理皆非其所长。换用上一集所说的,大部分词人写情皆能入乎其内,写出人间生活中常有的爱恨情愁,挣扎在其中的苦恼,但能勇于承担,真诚面对,并加以反省深思,得到超脱解悟,而出乎其外的则不多。

古典诗词的美,简单来说有四个要项,就是情、趣、意、理。第一,情乃是主体内的情感。这个情感的形成或因人事,或因外在的事物等等,各种经验已在心中蕴蓄,而有悲欢哀乐的实质性的情绪。第二是趣,是指物,包括一切外在的人、事、物、生活状况的形态、性质、精神所带给我们的趣味。第三是意,就是将感性直觉经验作为对象,而加以反省,并由解悟而形成价值判断的一种意念。第四是理,意跟理的共同处是它们将感性直觉经验作为对象而加以反省。分别的地方则是「意」乃在个别主体的意念层次,不具客观普遍性;至于理就是由客观化的普遍的意义,形成的一种理念。

宋词多为情的表现,宋诗则多意趣,而宋文亦多发议论叙事说理。像苏轼、张孝祥、朱敦儒、辛弃疾等词人,他们非一般的纯粹词人,往往以诗为词,以文为词,在一般的情绪表达外,亦于词中注入了趣味、意念和理念或哲理,因此词体便有了更丰富的情意内容,更多样的境界。

如何面对人生愁苦?早期的宋词中偶尔可以看见一些有所体悟的论调,如晏殊说:「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又如:「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欧阳修说:「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等等,可以看出词人表现出旷达的怀抱和豪宕的意兴。东坡《水调歌头》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是经过一番思辨,以理导情,而展现出一种超旷的精神。以上这些都是出乎其外,词人努力在情的愁苦中,找到的一些疏解的方式,有所体悟后,表达出来的一番理念。

苏东坡以后,词的情意世界更开阔,我们会看见一些比较有强韧生命力的词人,认真面对思考人生问题的方式与态度,这些都是颇有启发性的,值得欣赏。这个单元叫「飘荡与回归,感悟的境界」,就是想透过这些启发性的词,让大家学习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