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介绍的是宋词里写死别的悲痛,要和大家分析两首悼亡词,一首是苏轼的《江城子》,一首是贺铸的《鹧鸪天》
悼亡诗始于西晋的潘岳,他的三首悼亡诗透过时节的描写、遗物的铺述、亡妻的记忆,表现出一种睹物思人的哀切情怀。接着唐诗里写悼亡的则以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为代表。他借着这三首诗叙述了贫贱夫妻的哀愁,也表现了对亡妻的愧疚之情。至于在宋词,最有名的应该就是苏轼的《江城子》了。我在台湾大学开设东坡词的通识课程,多年来都会在期末考试的时候要学生答写他们最喜欢或最为感动的一首词,而他们最常提到的词篇,这一首《江城子》一直都维持在前五名之列。年轻学子大多没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哀痛,他们为什么会特别爱这一首词,被这一首词所感动?我想,第一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东坡这一段时期经历了种种,他和妻子的故事,他在仕途上的波折,他所面对的世局,大家都有所知闻。因此读着东坡这一首有感而发的悼亡词的时候,除了他的哀伤情绪本身令人深受感动外,不免同时会联想到东坡的身世遭遇,而给予一份同情。
第二,就文学本身而言,无论什么题材,凡至情至性的表现,真情流露,自然就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第三,我们对美好的人事物的消逝,回忆起来总会黯然神伤,难过不已,这是人之常情。而这些人、事、物,在情感本质上是有共通性的,都有着人、我、物、事,今、昔、悲、欢,时空的恒常与变换等元素,构成的相对情状。所谓物是人非,时不我与,旧欢新怨的内容总是许多人间情事交集的核心。因此,容易引起彼此的同情共感,触类引申,从而联想到个别的情事。譬如由别人的生离死别,想到自己的爱恨得失,不知不觉便产生了共鸣,感伤他人,便成了自我伤感,这是文学交流共感的机制。

▲南宋 佚名 茶花蝴蝶图 上海博物馆藏
感受《江城子》中士大夫的肺腑性灵之泪
虽然大家对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一首词都耳熟能详了,在谈论它之前,我还是先念一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