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5 节 如何在交流时,让对方有所收获?(第1页)

每一个与我们交流的人,他的身体都在无时不刻地在沟通的每一个环节做出评估:这是不是有意思?这是不是有意义?

如果没有意义,起码要有意思;如果没有意思,起码有意义也行。如果既没有意思,也没有意义,那么很可能就是在浪费时间。

可是问题是什么呢?

每个人的评估标准都不一样。对一个人有意思的事情,对另一个人可能枯燥无味;对一个人有意义的事情,恐怕对另一个就毫无意义;甚至对于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机与之沟通,也会有不同的判断。

就像很多人都可能购买同一个产品,而购买动机却并不相同。这是有意思的地方,也是有意义的地方。这一讲,我们聊聊如何在交流的时候,让对方有所收获?这是第九课第四讲。

什么叫有收获呢?

是指你不懂的东西,我让你懂吗?这样理解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沟通思路非常狭窄,甚至可能让人讨厌。有些人学习的最大动力,就是为了在某一个场合里显摆,从而获得某种优越感。

在这个方向上,路越走越窄,因为我们学会的那点东西,人家只要百度一下马上也就都知道了,沿着这个方向去创造对方的收获并不靠谱。还是要定义到底什么是收获开始。什么算是收获呢?

收获的定义,要解决以下四种情境:

第一, 熟视无睹,习惯了看不见

第二, 表而未达,习惯了说不透

第三, 力有不逮,习惯了做不到

第四, 行而不觉,习惯了不知道

用不着四个方面都有收获,只要上述任意一种就算很好了,而且,这四个方面都是个性化而不是标准化的,需要我们能够更加敏锐,更加体贴,在洞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为对方带来收获。我们简单介绍每一种收获的定义。

熟视无睹,习惯了看不见

这种看不见,不是因为眼神不好,而是注意力分布太少,就是没注意。每个人都有特定的注意力结构,注意力结构的形成就是因为重视的地方不同所造成的,你在意什么,就会看见什么;

或者,看见什么,就说明你在意什么。有人反驳说,难道就没有偶然吗?当然有,只不过偶然与必然总是相互转化的。

所谓见仁见智,说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不仁的人见什么?不智的人又见什么呢?可以类推。所以,日常生活中,如果总是看见别人的缺点,不用改变,只是要记住,这是很不划算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