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6 节 如何在沟通结束后,让人意犹未尽?(第1页)

交流最难的部分是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止。太早结束,显得匆忙;而结束太迟,对方可能已生厌倦。既要引发对下一次交流的期待,又不会觉得今天的交流不完整。

有人说这不可能吧,我们不妨想想,生活中所有好的事情都是这样发生的。今天我们聊聊如何在沟通结束之后,让人意犹未尽?这是第九课,第五讲。

古代有端茶送客的习惯,我一直纳闷如果上司来访,他也敢端茶送客吗?应该不会。联想到我们平常的沟通,谁会主动结束这次谈话?

在会议室,通常是老板宣布散会;在与客户会谈的时候,通常是客户主动结束会议。如果倒过来也可以吗?通常都不可以,也就是说,销售人主动结束沟通的机会也许并不多,如何在结束之后让人意犹未尽呢?

意犹未尽,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尚未完成,或者说有一种未完待续的效果。可是,这里有一个矛盾,既然交流了,不把该说的说完,这算是什么有效沟通呢?既然说完了,怎么会意犹未尽呢?这原本就是一个两难么。

走出这个两难倒也不难,因为这里还有一个突出重点的意思,当我们想要更有效的沟通的时候,双方都会达成一致。

就是一次把一个话题讲透彻,这要这次的议题讲清楚了,就是圆满结束,但是我们总是可以创造很多的分叉,像一个个没有闭合的圆,而这些没有闭合的话题,就是植入的一个个场景,会在对点的时候激活对方记忆和愿望。

说的够多,我们举个例子

我的一位好朋友去一家公司总部面试总经理的职位。虽然位置高,可也就是一个很普通的面试过程。

先见了他们各个部门的高管,在他看来也就闲聊而已,都是一些家长里短,当然他们会在这个过程中做出简单的评估,便于统一给老板一些反馈么,都是常规的面试做法。总之没有什么意外的问题和困难的讨论。

真正到了老板面试的时候,形势陡转,凌厉的问题劈头盖脸,与之前温和的对话截然相反,让人怀疑是不是有意安排的。虽然,之前他也曾经想过这一面谈会有一些尖锐,却也没有料到这么激烈。

对方的第一个问题,没有任何寒暄。老板的眼光根本没有触碰早已摆放在桌上的整齐的简历,似乎早已成竹在胸,直接提问道:你为什么辞职?

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他说自己事先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事实上他当时还没有辞职,他这个年龄也没有养成裸辞的习惯。

既然人家问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