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7 节 有效的对话,为什么不能以一次对话为目标?(第1页)

上一讲我们讲了「如何在沟通结束以后,让人意犹未尽」,我们接下来要用整整一课即五讲的内容,来诠释如何做到这一点,这一讲我们讲讲「有效的对话,为什么不能以一次对话为目标?」这是第十课第一讲。

所谓好事多磨,一拍即合一见钟情的概率太少,即便是有,也很难成为可持续的一种常态。再说,匆忙做出的决定,往往容易反复,所谓来得快,去得也快。

澄清:一次对话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一次对话?一次对话,通常包含五个部分的内容,做销售的人都很熟悉:

1) 开场

这个话题我们前面讲过,开场白的目的,是把双方的对话导入预设的频道,目的是让彼此都觉得舒服的情况下,就某个明确的议题进行沟通。最基本的目的,是通过亮明身份、角色和来意来减少对方的猜测,从而让整个讨论期间的干扰最小化。

最关键的是,转换对方要求了解产品或者解决方案的急迫感,避免过早进入「陈述」即「广告」环节,从而能够得体地赢得提问的机会。

2) 提问

提问与聆听是一体两面,代表一个人洞察能力。洞察能力是有分级的,一级最低,四级最高。我们不对这四个级别进行逐一介绍了,但是值得弄清楚这些级别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划分依据究竟是什么呢?这是由「我的」注意力位置来决定的,如果注意力离「我」最近,就只能达到第一级;如果能做到离对方最近,就算是四级,那么二、三级呢?就是处于这两者之间了,不难理解。如何评估每个人具体的洞察能力分级呢?我们另外再聊,这里先从更高层面,框架性地了解一次对话的各个环节。

3) 陈述

所谓陈述,就是产品介绍,公司介绍,个人介绍,解决方案的介绍。我们熟悉的 FAB,即特点,优势和获益,就是一种结构化的「产品」介绍方法,这是销售人最熟悉也准备最认真的部分,但是效果真的是千差万别。

陈述的效果并不在于陈述者的口才,真正的效果还是决定于陈述的时机和场合,是不是在对方准备好要听的时候才讲?如果对方并没有准备好要听,那么怎么讲都可能是低效的。

4) 处理异议

这是销售人被训练最多的地方,很多销售人面对客户的异议如临大敌,使出浑身解数解决对方的反对意见,结果发现自己的确赢了,可是赢了又怎么样呢?消除了反对意见就会成交吗?当人不是!留下反对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