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今天的诗,也是一个人在外面漂泊,这个人就是晚唐的诗人李商隐。我先来读一下: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我来描述一下: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并不知道。我这里,只有巴山无穷无尽之夜雨,渐渐涨满秋天的池塘,如我的惆怅一般。什么时候再有那温暖的时刻,你我秉烛夜谈,共剪烛花。到那时,让我们回头再来说巴山那一晚漫长凄清、那一晚秋雨缠绵。
唐代的诗歌呢,分为四个时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李商隐就是晚唐的诗人。盛唐的时候呢,有李白和杜甫,称为李杜,晚唐的时候呢,有小李杜,就是李商隐和杜牧。我们讲的就是李商隐,巴山夜雨,巴山就在四川,那个地方,下雨特别多,晚上下雨比较多。我们如果一个人在外,最怕的是什么时候,是秋天,还有呢,是夜晚,是下雨的时候。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收到了朋友的信,信里问他归期,归来的日期,那有没有归期呢?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李商隐的一生很坎坷,他很想在政治上有所成就,但总是不能如意。他漂泊在外,不知何时才能回家。他看信的时候,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个雨大吗?池子里的水越涨越高,说明雨很大,而且很持续。没完没了的,雨让心情更不好了。外面的雨,里面的人。我们中国的诗歌里面经常提到雨,雨就像人的心情,愁绪。中国人经常在诗词中把抽象的情感用具体的景物表现出来,比如说最厉害的愁就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水浩浩荡荡,愁也浩浩荡荡,没完没了,不知从哪里来,不知要到哪里去。而雨呢,不停地下,缠绵地下。
多多:愁也像雨那样落下来。
老师:对。这个时候,外面下着雨,我们就会特别想念一些温暖的时刻。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什么时候我能和你一起共剪西窗的蜡烛,为什么要剪烛呢,因为蜡烛越燃越短,越来越暗,需要剪一下烛芯,才能重新明亮起来。我们以前曾经秉烛夜谈,在西窗下剪烛夜话,真希望什么时候我们能重新在一起,像以前那样谈话剪烛,到了那个时候呢,我们又会回忆起当初我在巴山时,孤孤单单地想念你的情景。这首诗很巧妙,里面有三个时间概念,一个是过去的,回忆过去的温暖;一个是现在的,现在在回忆过去的温暖,并希望像过去那样重逢;一个是未来的,未来重逢的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