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针对某热点案件写了一篇小文章, 不料恶评如潮。 虽说很多人明显误读了本文, 但误解本是人生常态, 理解反是稀缺的例外。
当然, 我很感谢大家的批评, 因为这可以不断让我审视并纠正自己的观点, 不断走出个人常态的自恋。
本想不做回复, 但觉得这样太过傲慢, 如果让很多朋友陷入误解也违背了最初作文的初衷。
促使写作 《不要轻易向他人抡起道德的杀威棒》 那篇小文的初衷主要是为了批驳某些 「网络大 V」 的煽情之举。 对于借助热点舆情随意进行道德审判, 甚至鼓吹血腥暴力, 我从来都非常反感。
当然, 我非常同情被害人的母亲, 也对刘某母女事后的举动极其愤怒。 但是, 我希望这种人们本能的愤怒不是流于浅表的谩骂, 而是可以升华成一种更加积极的力量, 既可以真正帮助被害人的母亲, 也可以促使自己进行反思。 真正的德行并不需要语言上的高言大义, 而是要有付出代价的行动来爱人如己。
当然, 为了更好地说明上文的观点, 有几点要予以申明。
一、 人有无资格进行道德谴责?
人当然有资格进行道德谴责, 只是不要轻易地抡起道德的大棒。
有许多人会误解, 既然不要抡起道德大棒, 那么对于他人的言行举止, 我们都 「不要指责」, 都应当 「宽容」, 甚至应当视而不见, 保持缄默。
这显然是错误的, 如果人无是非对错之分, 不分好歹, 那么人类社会也就不复存在。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 「理想人」 的范例, 用柏拉图的术语来说这叫作人的 「共相」。 这种 「理想人」 有着高尚、勇敢、 知恩图报等诸多美德。
当他人的行为举止严重违反了 「理想人」 的标准, 就会激起我们内心的愤怒。 这种愤怒本身是正常的。
虽然有很多人说人的 「共相」 ( 「理想人」 范例) 并不存在, 它只是一种假设, 但我更愿意相信「共相」 不是假设, 而是一种客观实在。 正如人类无论用任何仪器都无法画出一个完美的圆, 但 「圆」 这个概念是客观存在的。
正是这种 「理想人」 的范例激起我们的道德意识, 也让我们一生可以不断行走在德行之路, 高山仰止,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有人说, 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对,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