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舆论真能绑架司法吗?(第1页)

每当汹涌的舆论对司法提出批评, 一种惯常的论调便浮出水面, 那就是 「舆论会绑架司法」。

舆论真有这么大的作用吗?

我不禁想起聂树斌案, 媒体长达十多年的跟进, 无数的报道, 无数的泪水, 一波又一波汹涌的舆论, 但若关键人物没有被追责, 再多浩瀚的舆论又有何用? 当聂树斌案被平反的那一天, 有人说这是中国法治的进步, 而我感到的只是悲凉。

司法真正忌惮的从来不是舆论, 而是舆论背后那种捉摸不定的权力意志。 如果说舆论会干扰判决, 那也只是问题的表象, 深层次的原因仍是权力对司法的干涉。 如果司法能够摆脱权力的肆意干涉, 舆论根本就不可能影响司法的独立裁决。 新闻舆论的监督自由与司法的独立裁判本是法治社会存在的重要前提, 两者本可形成良好互动, 但恰恰因为司法的现状, 造成了媒体、 舆论干扰司法的表象。

真正能够绑架司法的是权力、 金钱、 人情, 还是舆论? 如果拒绝舆论对司法的监督, 在司法领域中, 权力会不会肆无忌惮? 在哪一个热点案件中, 舆论导致案件的处理背离了正义的原则呢? 是 「 聂树斌案」 「呼格吉勒图案」, 还是 「念斌投毒案」 「赵作海案」, 甚或 「佘祥林案」 「天津老太贩枪案」? 哪一个热点案件会因为舆论的关注而使案件的判决违背了事实和法律呢? 认为舆论绑架司法的人, 希望你们能够诚实地回答上述问题。

建设法治国家, 首先就是约束权力, 舆论在这方面功不可没。 法治不是普法教育, 不是天天 「 今日说法」, 夜夜 「法制节目」, 只要求百姓知法守法是刻薄寡恩的法家, 而非以限权为己任的法治。 法治的基本精神是对一切权力的限制, 「权力导致腐败, 绝对权力往往导致绝对腐败」。 人性中那些天然的良善和道德, 时刻面临着各种严酷的试探和特权的侵蚀, 并且事实无数次的证明, 我们的人性最终无法抵制这些致命的诱惑。 在所有的国家权力中, 刑罚最为可怕, 它直接针对公民的人身、 财产和自由, 甚至生命, 如果这种权力腐化滥用, 后果不堪设想。 如培根所言, 一次犯罪不过是污染了水流, 而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却是污染了水源。 相比犯罪, 随时可能被滥用的刑罚权对社会的危害可能更大。

作为法律人, 我们接受了太多技术主义训练, 拥有很多的法律知识。 但是, 如果没有良知的约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