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要向各位推荐这本《从诗经到红楼梦:复旦人文经典课》?不仅因为作者都是我熟悉的同仁、各自研究领域的一流学者,而且因为这是一本优秀的学术普及著作。我还希望利用这机会,为学术普及性著作说几句话。
长期以来,一提到普及,大家往往就认为这是针对初学者、文化层次低的群体,普及的范围越大越好。记得当初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找我策划节目时,一再强调必须适应百分之七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观众的接受能力。其实到了今天,这些标准大多已经不符合社会的实际,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了。改革开放以来,民众的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当年的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总该提高到初中、高中或大学程度了吧!现代社会知识和信息的积累越来越多,知识体系的分支越来越细,新知识、新概念、新理论、新成果层出不穷,不仅公众有接受普及的需要,就是高学历、高学位、高级研究人员也需要接受本专业以外的普及。所以社会不仅需要针对大众的普及,也需要甚至更需要针对小众的普及。下里巴人需要普及,阳春白雪也需要普及,只是范围不同而已。普及范围大固然社会效益显著,小范围的普及同样重要,而且由于接受普及的人自身的文化层次高、影响大,产生的社会效益未必小。
对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人文学科研究成果的普及还有其特殊背景。由于二十世纪以降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以至摧残,教育出现工具化、实用化、政治化倾向和重理轻文之风,知识无用论和读书无用论一度盛行,造成几代人知识结构和人文素质的缺陷。老一代的科学家往往有很高的传统文化造诣和人文素质,人文社会科学家大多具有专业以外的才能和修养,都有自幼而学打下的基础。而本来应该在幼时、小学、中学阶段具备的传统文化基础和基本人文素养,我们这一代与更年轻的人,即使有了硕士、博士学位,当了领导,成了专家、教授、院士,却未必能具备,在不少方面都需要接受普及,甚至需要扫盲。
还有人认为科学技术需要普及,而人文社会科学不需要普及,至少不那么重要迫切。这来自两种误解:一是以为科学原理高深,不普及的话一般人连一些专业名词都不懂;而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不难理解,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就行了。某大学曾经有一位领导就认为,中文系的研究不就是看看小说吗,还说「我们理科的研究成果要得奖很难,你们文科只要写篇文章就能得奖」。其实这是无知者的无畏,他们根本不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同样具有高深的一面,并非识字就能读懂。二是认为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