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这才叫原典(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基础

北京大学有位已故的大学者金克木先生,他是北京大学东语系的教授,古文好,梵文好,英法文也好,他是对中国文化和东西方文化都有深刻把握的大学者。金先生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叫《书读完了》,转述了一个传说:史学大师陈寅恪从欧洲留学归来,去拜望前辈史学名家夏曾佑,夏曾佑对当时还年轻的陈寅恪说,你去欧洲留学,学会了外文,能读外国书,真好。我看不懂外文,只能读中国书,书读完了,没得读了。

我们知道,中国两千多年来积累了大量的古书,真是汗牛充栋,数不胜数。光是乾隆时期编纂的《四库全书》,就是无数人看一辈子也看不完的,更何况《四库全书》只是现存中国古书的一部。古书就已经不可胜计,加上后来中国人又写出这么多书,哪个人可以读完呢。

金先生讲完这个故事后,就阐述了他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夏先生的话可以从某个方面去理解。文化,无论东西方,很多都是用文字、用书籍来记录的。而文化,也无论中西,都是成系统的。中国文化也好,西方文化也好,总有一些书是这种文化的核心,是其他书的基础,其他的书是建立在这些书的基础之上的,是对这些书的阐释、发挥、扩充、申发。从这个角度讲,真正的书是读得完的。

比如中国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比如西方的荷马史诗和《圣经》,都是文化的核心。因此我们要了解某一文化,也要重点去接触、阅读这些核心且基础的著作。

孟子注疏.十三经注疏.明嘉靖时期.李元阳福建刻.隆庆二年重修刊本.哈佛大学图书馆藏

金克木先生的意见是很精辟的,而《论语》和《孟子》也足以当得起中国文化核心中的核心,基础中的基础。简单来说,没有哪一部中国思想史,包括政治思想史、哲学思想史、伦理思想史、教育思想史甚至经济思想史,可以绕开《论语》和《孟子》。除了《论语》和《孟子》的政治观念、哲学观念、教育观念、经济观念本身外,后世很多思想家的著作,也是建立在对二人的观点的研究讨论之上和对《论语》和《孟子》的注释阐发之上的。

最典型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