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略说
1
《史记》是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前一世纪之际诞生的一部中文巨著。它的作者,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的生平,已经有太多的介绍。不过好像很少有人探讨,他的名字,为什么叫「迁」?
据历史学家朱维铮先生考证,司马迁之所以名「迁」,应该是源自《诗经·小雅》的《伐木》篇。《伐木》这首诗的第一章里,有「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四句,意思是求朋友帮助,使自己能像飞鸟一样,由低谷迁往大树。联系汉代以来《史记》之外的文献,多记载司马迁字「子长」(其中的「子」,是「儿子」的「子」,那是男子尊称;「长」,是「成长」的「长」),而中国人一般名、字相配,意义具有相关性,朱先生的这一解释,无疑是合乎实际的。
有意思的是,司马迁一生的行迹,也和他家庭的一次重要迁徙有关。
司马迁的故乡,据他自己说,是龙门,就是黄河边、俗传「鲤鱼跳龙门」的那个龙门。那大概是他夸张的说法。实际上,他生于离龙门有相当路程的夏阳(今天的陕西韩城南部)。不过大概还在少年时代,他就随父亲、著名天文学家司马谈,迁居到了距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大约七十里的茂陵,并从茂陵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

司马迁像.三才图会.明.王圻.王思义撰辑.明万历三十七年原刊本
茂陵是个怎样的地方呢?那是汉武帝刘彻生前为自己修建陵园,而特设的一个新城。自小就有茂陵邑的户口,预示着着司马迁与最高领袖之间,已经系上了一个难解难分的结。
这倒不是妄猜。当司马迁二十岁左右浪迹天涯、游历南北后,不久就得到一个充任汉武帝低级侍卫的任命,并奉命到西南地区出公差。而他最具有历史意义的仕途升迁,是在汉武帝的元封三年(公元前 108 年),接替去世不久的父亲司马谈,担任太史令,主管天文历法,兼涉文书档案。那年他可能不过二十八岁,而工资已经和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纪委领导)同级了。这样的超常规待遇,理由大概只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