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与魏晋名士
《世说新语》一般被归类为志人小说,但这个「小说」与现代文学观念中虚构性的小说不同,中国古代小说的本义是稗官野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坊间传播的「八卦」。《世说新语》主要记载的是东汉末年至东晋时期士人言行的小故事,总共有一千多则,每一则不过几十字,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常有妙语。故事的主角形象多样,同一个人不但有正人君子和才华横溢的一面,也有挥金如土或吝啬小气的一面。不像正史的记载那么严肃干瘪,也不带有说教的色彩,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个立体而生动的人物。其中有些记载虽然难免道听途说,张冠李戴,但总体而言是一部生动有趣的史书,因此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读者众多。
魏晋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乱世,政局动荡,南北分裂,战乱频繁;但同时又是一个个人意识觉醒的时代,士大夫摆脱了汉末名教的束缚,更多地展现出自己的真性情。举一个我个人非常喜欢的故事,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有个儿子名叫王绥,很小就去世了,王戎悲痛得难以自已。朋友山简去探望他,说「孩抱中物,何至于此」,意思是为了一个抱在手里的小孩儿,至于吗?山简的观念或许现代人很难理解,我们都生活在以儿童作为家庭中心的当代社会。但是魏晋时代是一个用礼法规范生活的社会,古人对未成年而早逝的孩子称为「殇」,这种早夭之子,无论在葬礼的安排还是服丧时间的长短上都和成人有所区别,作为尊长的父母更不应该过分悲痛。其实早有研究西方儿童史的学者指出,正是因为古代医疗条件差,儿童死亡率较高,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相对冷漠,不会倾注太多的情感。将儿童视为需要小心呵护的天使,则是近代之后才有的新观念。面对山简的质疑,王戎答道:「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意思是说圣人已从喜怒哀乐这些世俗的情感超脱出来,卑下的人感受不到这种痛楚,而真正会被感情所牵动的,就是我们这些人。这体现了当时士人追求率真自然的态度,不愿意再戴着礼法的面具生活,愿意把自己的喜悦与痛苦都表现出来。这大概就是魏晋士
(本章节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