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学的标志
致良知是阳明学的标志
「致良知」无疑是阳明心学的标志,是王阳明在四十九岁时正式提出的。事实上,他在龙场悟道之际,就已经悟出了良知的道理,只是王阳明将良知理论化,正式形成致良知教,则要等到四十九岁的时候。
王阳明自己曾经在逝世前一年,给自己做了人生回顾:「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我们可以充分相信这是实话实说,是王阳明对自己一生思想的回顾总结和真实写照。
王阳明晚年把自己总结的致良知称作「立言宗旨」,又称其为儒家思想的「正法眼藏」「圣学之秘」「学问头脑」「究竟话头」等。可以看出,王阳明对致良知学说的自我期待和自我评价很高。
什么是良知?良知这一概念本身当然不是王阳明的发明,而是孟子的概念。良知就是道德本心,说得通俗一些,就是人的良心。良知是不学而知、不虑而能的,是天生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比如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德性,是人的根本良心,也是人的良知。良知不仅是「是非之心」这一类的道德知识,同时又是判断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力。
王阳明继承了孟子的良知学说,又在理论上进行推演和发挥,建构起一套良知学理论。在某种意义上,阳明学就是良知学,又称致良知教。
何谓「良知」?如何「致良知」?
什么是良知?
我们来看几段阳明的话:
孟子云:「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谓良知也。孰无是良知乎?但不能致之耳。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
可见,王阳明继承了孟子的思想,承认良知的核心是「是非之心」,是有关是非善恶的一种良心。这里的「心」不是感官知觉、生理知觉意义上的心,而是具有道德价值和道德意义之内涵的心。而且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良心的来源是先天的,不必通过后天的学习才具备。也正由此,良知良心就具有了普遍性、先天性、超越性。也就是说,良知是普世价值,具有普遍意义,是人之存在本身。没有良知良心,那人就不称其为人。更重要的是,
(本章节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