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0 节 熟悉的陌生人(第1页)

「自传」「他传」及版本问题

1

《红楼梦》成书于十八世纪的清代乾隆年间,是「五四」以前中国叙事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近三百年来中国读者最喜爱的一部经典小说,许多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已经家喻户晓。

《红楼梦》应该怎么读,才能有更大的收获?这其实因人而异,不必一致,但我个人以为,有几个关键问题,值得优先考虑。

首先,《红楼梦》究竟是怎样一部书?这关系到对《红楼梦》性质的认识。经过胡适等人的考证,《红楼梦》前八十回作者是曹雪芹,这个已经广为人知。但有趣的是,对曹家的历史知道得越多,关于《红楼梦》的性质,两派不同意见就越是相争不下。

一派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以「五四」以来「新红学」的考据派为主,比如胡适、俞平伯、周汝昌等人。除了俞平伯是个例外,大多数持「自传说」的人对《红楼梦》小说的艺术成就评价不高,胡适就始终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很差的小说。他们甚至压根儿就不太把《红楼梦》当小说看,而是把它视为曹家或清代社会的一份历史记录。周汝昌先生也并非不懂欣赏《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但他认为这是一般的「小说学」,不是「红学」正宗。因此,他们往往抛开小说,专攻「曹学」,把「红学」等同于「曹学」,等同于清史研究。他们津津乐道的许多知识,名义上因《红楼梦》而来,其实跟小说关系不大。

另一派认为《红楼梦》是「他传」,即虽然一定程度上包含了曹家历史,但更多地糅合了其他的人和事。经过艺术加工,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再无干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虚构的文学世界。

显然后一派更高明,更能帮助我们走进《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自传说的重点,是将作者辛辛苦苦创作出来的小说世界还原为曹雪芹的家世生平,以及某些相关的清代政治事件,比如康熙如何眷顾曹玺、曹寅、曹颙、曹頫祖孙三代,让他们先后在江宁织造和苏州织造任上显赫一时,以及雍正登基后如何抄没曹家,《红楼梦》小说如何忠实记录了上述史实。这都是将小说还原为生活,好比有人买回来一匹布,不做衣服,却拆成一根一根的纱线,这真是何苦来哉!况且曹雪芹的生平,因为史料匮乏,实际上也未必都能搞清楚,所以持自传说的《红楼梦》研究者整天疑神疑鬼地考证,实在辜负了作者「真事隐,假语存」的艺术苦心。

《红楼梦》有没有曹雪芹个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