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高雅文化的阴暗面
一般印象中的魏晋名士是一群仪容秀美、谈吐风雅的士人,但这种令人企慕的风度是否代表这一群体的全部,其实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接下来我们从大家都很熟悉的邓艾、钟会在伐蜀之役中发生的「二士争功」的悲剧入手,来谈谈名士的另一面。曹魏景元四年(263)的伐蜀之役,可以说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最后一个高潮。邓艾率领手下的将士,翻山越岭,穿过崎岖的阴平小径,绕开剑阁天险,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成都平原上,进而一举灭亡蜀汉,这场奇袭是中国军事史上有名的经典战例。但令人奇怪的是,战争的胜利反而激化了两位主将钟会与邓艾之间的矛盾。钟会到达成都之后,污蔑邓艾谋反,将其囚禁,后来钟会又在姜维的鼓动下,意图割据自立,遭到监军卫瓘的讨伐。在混乱中两位伐蜀的主将先后被杀,胜利最后演变成了一场悲剧。这个故事经过《三国演义》的渲染,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那么邓艾与钟会之间矛盾的背后,是否存在着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两位主将究竟是什么样的性格和出身。
邓艾在《世说新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出现的原因是他的一个生理缺陷。邓艾有一点儿口吃,司马昭曾嘲笑他说:「卿云艾艾,定是几艾。」邓艾的回答还是非常漂亮:「凤兮凤兮,故是一凤。」他化用的是《论语》中「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之门」的典故。但是在这个玄风兴起,士人推崇捷悟的时代,邓艾的口吃无疑与当时崇尚谈辩的文化主流格格不入。另一方面,邓艾出身襄城典农属下的部民。曹操在汉末大兴屯田,成功地解决了军队粮食供应问题,这是他能够统一北方的重要保障,这些屯田便由设置在各地的典农来掌管。屯田虽然是一项比较成功的政策,但是参与屯田的农民与一般自耕农相比地位更低,并没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因此,可以说邓艾的出身是相当卑微的,完全依赖自己的战功而得以登上高位,没有任何能力之外的资本。而当时官场的主流大多是曹魏开国功臣的第二代子孙,邓艾与他们在社会出身及文化风习上有很大的不同。
钟会在《世说新语》中出现的频率则高得多。他是汉末名臣钟繇的儿子,颍川钟氏是汉末清议中最受推崇的家族之一,钟会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
(本章节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