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节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第1页)

翩然世间的道家风格

说到老庄,大家就会想说这是道家。道家和儒家是不同的,但是它们相反相成,在整个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文化中,儒和道又是互不可缺的,我们听说过「儒道互补」的说法,几乎每一位古代士人的心中,都一边藏着儒家,一边藏着道家。当他发达的时候是儒家,当他落拓的时候就变身成了道家,比如白居易就是个中典型。

那么,道家究竟具有怎样的风格和面貌?与儒家相比,它又有怎样的特点?

更广的影响

我们不妨从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的眼光中先来看一看。黑格尔是位极其博学的人,不仅讲玄而又玄的思辨哲学,还讲哲学史;不仅讲西方哲学,还讲东方哲学,甚至讲到中国。他读了《论语》和《老子》两部书,认定前者只是一些道德教诫,后者则含有哲学。他还说过一句很不厚道的话:要想保存孔子在西方世界中东方大思想家的名声,他的书最好不要译为西方文字。

当然,我们并不是认同黑格尔。孔子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伦理观念乃至整个历史有着莫大的影响,可以说他是中国文化整体上的最大的代表。不过,黑格尔的观察也有其锐利之处,如果从更宽广的视野来看,《老子》更富于思辨性和精神性,或许给予了世界更多普遍意义上的启示。事实上,《老子》很可能是被译为外文次数最多的一部中国传统典籍了,远远多于《论语》。

看自家的宝藏,不能只听洋人的,我们来客观地观察一下道家和儒家的差异,看出道家的特点究竟何在。

出世的取向

说到道家,我们想到的具体人物肯定是老子和庄子,而讲到儒家则是孔子和孟子。老庄和孔孟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孔孟的生平事迹,我们大致可以编出年表来,他们先做了什么事,后来又做了什么。比如孔子先是教书,后来在鲁国做了几年官,不得志,于是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可还是很不成功,最后回家继续教育学生,编订了数部古代典籍。然而,老庄的事迹却无法编成年表,司马迁的《史记》最早为他们作传,都只记录了个别的事件。比如庄子,就记载了楚国的大臣去请他到楚国做官,庄子不肯,说愿意像在泥中扑腾的乌龟那样苟活世间就好。老子呢?只记载了孔子见老子问礼的事,老子关于礼仪方面什么也没说,只是答非所问地劝孔子去掉身上的骄气和欲望,要深藏若虚。儒家和道家之间的差别,其实就是儒道两家关于入世与出世的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