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0 节 财富不患寡而患不均(第1页)

分配正义的重要性

《资治通鉴》讲宋代建立之前的历史,结尾是在 959 年,960 年以后的历史就不再记载了,里面没有关于宋代的内容。《资治通鉴》虽然没有介绍宋代的历史,但是其中很多内容是指向宋代的,也就是说,司马光在解释历史的时候,头脑当中始终有一个宋代的问题意识。虽然没有一个字是有关宋代的,但是每一个字,又都是指向宋代的。

这和司马光为什么要编纂这部书有很大关联,《资治通鉴》不是纯粹的知识型著作,而是带有指导国家治理的目的。《资治通鉴》成为官修项目之后执行了十九年,其中后十五年,正是司马光在和王安石的政治斗争失败后,离开开封,退居洛阳以后完成的。在洛阳居住的十五年,是《资治通鉴》完成的最重要时期。司马光虽然离开了政局中心,但不可能不关心当时的政治,很多对于王安石变法内容的反思和批判性意识,一定会体现在《资治通鉴》里,这也是我们读《资治通鉴》需要注意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王安石变法和《资治通鉴》之间是刺激和反应的关系,他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司马光的很多想法,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已经形成并成熟了。我们就以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经济观为一个线索,来考察《资治通鉴》和宋代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

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富裕的一个朝代,但看上去矛盾的是,政府财政状况并不好。长期以来,尤其是宋仁宗后期开始,国家财政一直吃紧。为什么?因为国家承担的财政压力也非常大。

宋代的财政压力,主要在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费。官员要发工资,军队要有军饷,跟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维持和平也要付出代价。同时,政府还有庞大的宗室要养,宗室子孙多,都是吃皇粮的,要由国家来承担生活费用。这些都是巨大的成本,国家挣得多,花费也多,所以财政压力很大。

王安石能够登上历史舞台,就是因为他向宋神宗说,我能够理财,现在政府不是没钱的问题,而是没有把财政理好。套用一句今天流行的话,叫作「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司马光对王安石的理财观念并不认同。他认为,善理财者,不过是搜刮民财而已,所有号称能理财的人,无非是把百姓口袋里的钱抢过来罢了。百姓穷困了,无路可走,铤而走险,变为盗贼,那不是国家的福气。

王安石则反对这种说法,他认为善于理财的人,可以不增加百姓的负担而使国库丰满。司马光反驳说,天地之间所生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