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包括我在 2018 年出版的第一本《如何看懂艺术》在内,我用前后两本书的篇幅,以罗马、米兰、那不勒斯、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这五个城市为线索,讲述了发生在意大利这片土地上的艺术故事。之所以要将同一个国家的故事拆成两本书,源于我对这本书在功能上的期待。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本既可以捧在手上顺畅读下来的艺术读物,也能够被装进行李箱,在美术馆和教堂里陪着你完成一趟亲身体验的艺术之旅。十多年前,当我筹备自己的第一趟艺术旅行时,便曾在大部头的艺术通史和旅行指南之间感到束手无策。前者涉及的作品囊括全球各地,很难用作某一趟旅程之用;后者则只是提及了目的地的博物馆基础参观信息,对于艺术作品缺少深入的分析。可以说,想要撰写这本书的念头,在我第一次出行时便已经萌生了。正因如此,我希望这本书既要能够从头到尾自成体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又需要兼顾长度,在内容上和一趟可以在现实中完成的旅程相匹配。于是,这套书就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在写作的过程中,「未读」的各位朋友为这套书最终的呈现付出了很多辛苦努力,我也想在这里对他们表示感谢。
18 世纪的英国绅士们将意大利视为壮游的重点,放在今天来看,意大利仍然值得至少一次壮游。早在撰写这本书之前,我便曾一次又一次前往意大利,站在书中所提到的这些杰作面前。有时是和亲友一起,有时是独自一人。在我为之震撼或感动的同时,亦为这些不太容易见得到的佳作感到惋惜:很多作品仍陈列于当初拜访的原处,这既最大限度为观看者还原了当年的体验,但散落各地的作品也为参观者的到访带来了难度。每当自己大饱眼福的时候,我便会畅想日后有机会和朋友们故地重游,和他们一边看一边分享感受的情景。于是,当我下笔写这本书时,便时常假定自己正和看这本书的你一同站在每一件作品前面,既是在给你讲述一个个故事,也是在和你一同享受每一件作品。
由于我在被这些作品打动时,曾经有过「难以言表」的体验,这让我一度认为,欣赏艺术不应听他人讲解,而是应该在不带任何成见的前提下,直接面对作品本身。但在之后的经验中,我发现艺术史和背景知识的阅读,和视觉的直观感受同样有价值,它们都是一件艺术品带给我们的体验的一环。可以说,任何一件跨越成百上千年的时光,陈列在我们面前的艺术品身上都有一个值得被讲述的故事。何况,当年的艺术家们在今天被我们视为天才大师,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