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奇妙,有的人永远也不能和别人的关系更近一步,有的人却能在偶然中短短几句话就能够和他人发生强烈的关联。
那么,这其中的关键点是什么?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你与对方的谈话是否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当对方感受到你的目的性时,无论你的话说得多漂亮、多好听,对方都会心生排斥。反之,如果你能够用语言和对方建立起一种自然的、无功利性的连接的时候,哪怕只有短短几句话,对方也会感觉非常温暖。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说呢?
第一种情况是,当我们存在着一种「弱功利」时,要考虑对方的感受。
小丁是一名留学生,初到国外的她很依赖自己的同胞。于是,她找到了自己的一位同胞小王,开始聊天。她说:「咱们来这里,我很不适应,希望你能照应我。」没想到,她说完这句话,小王就和她疏远了。
这样的说话方式有重要的弊端,就是没有考虑对方的感受。
一方面是对对方的索取态度。小丁的本意是示好。也就是说,她还是存在一种心理需求的,这样的表达就要充分考虑:我们面对的对象是谁,我们和对方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说完话之后的效果会怎样。当小丁面对小王的时候,她没有注意的是,小王和自己虽然是同胞,但是两个人一点儿都不熟悉。第一句话应该关心的是对方的需求,或者通过寒暄给对方带来情绪价值,而不是直接用索取的态度要求对方。
另一方面是不积极的人生态度。小丁本意是想靠近对方,但是她以自己想当然的态度「想象」了对方。她把自己和对方都置于一个「不适应」的可怜境地,间接地也伤害了对方。这种不积极的态度并不能促使彼此的关系更近,反而将对方推远了。
小王作为一名留学生,她和另一名留学生小李是如何连接感情的呢?
小王找小李聊天,说:「我今天外出的时候,看到了当地的一个风俗,挺有意思的。后来问了下同学,他们说很多中国人都不懂,那是当地人表达善意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一回来就想和你分享一下……」
小李非常感谢小王,两个人的关系越来越近了。
在这段对话中,不论小王口中讲的事情是否有趣,她所表达出来的善意和亲近,会迅速给小李提供一种很高的情绪价值。小李是被重视的,而且还是被小王走心重视的。
第二种情况是,我们的确存在着「强烈功利心」的情况,所以我们要给对方一个理由。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