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 节 通过提问发现他所想(第1页)

好问题有时候胜于千言万语,尤其当我们需要更了解别人的想法时,好的问题会帮对方和我们自己梳理混乱的表象,理出一个人真实的想法。

我大学刚毕业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做秘书,后来因为做得不错,就成为助理型秘书,常常协助领导搜集信息。那时候,我发现我身边的同事多了起来,但是我尽量会避免和同事走得太近,怕影响到我对工作的汇报。

果然有一天,一个同事想送我一个和篮球相关的、很贵重的礼物。他说得轻描淡写,说自己是某个球队的忠实支持者,他知道我也是,因为这件礼物是别人送给他的,有两份,所以,他给我一份。

当时,他执意要送,我便问了他一个问题,然后他就心照不宣地把礼物收回了。

我问的问题是,这个球队的某个球员在某一场比赛中的表现如何?

而那位同事,也许根本就不知道这个球员的名字,他只是找借口送给我一个贵重的礼物。但是我知道,每一个礼物暗中都标了价格,所以给退回了。

没过多久,他就因为一些原因离开了。

我想说的是,好的提问,也许听起来很简单,也许看起来问题提得很一般,但它无疑能帮助我们直接看到人心。

常常遇到年轻人提出一些问题,比如「我应该考研还是去工作」「我应该听父母的,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我应该辞职去创业还是继续好好工作」。这些都是人生的重要问题,证明提问的人内心充满了很大的困惑。

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时,有时候真的需要简单地提问,一层层让对方看到真实的自己。

有个年轻人已经 30 岁了,他没有找工作,而是在一所大学附近租了房子学习。他家里条件并不好,但是家人都很支持他。他三次考研都失败了,但家人依然支持他考研。他问我:「我该怎么办?是坚持理想,还是找工作?」

我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他当年高考的分数是多少。

他告诉了我一个数字,果然是非常不理想的。

在这个数字中,我分析到:首先,他这个年龄应该去找工作,积累一些生活经验了;其次,他坚持考研这么多年,考研成了他躲避进入社会的一个借口;最后,高考分数已经很能说明关键问题了,那就是他并不是擅长考试的人。

我接着问他,为什么高考这道分水岭已经提醒他,他并不是一个擅长考试的人,却非要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努力?

他开始说,高考是他发挥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