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 节 处理信息是重要竞争力(第1页)

我们与陌生人接触时,会产生很多新的信息。如果对这些信息进行一定的管理,它们在某一天就有可能转化为资源。而如果不进行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就会再次成为陌生的信息,带给你这些信息的人对你来说仍是陌生人。

名片曾是商务人士重要的社交工具,当下,社交媒体上的信息管理,同样需要我们进行精细化操作。

我们以微信朋友圈为例,检视一下你的朋友圈,你可能会大致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那么,我们如何通过管理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呢?要分析三个问题:

你的朋友圈有多大?

质量有多高?

你能调动朋友圈的多少资源?

这三个问题至关重要。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朋友圈多大最合适。

朋友的数量多少适合,这要因人而异。以微信朋友圈为例,你能控制多少人数是你的本事。在数量上,如果你有本事搞定 5000 人,自然是你能力超群。可是,你有本事搞定 10 个重要的关系,并维护好,这也未尝不是你的策略。

我的建议是,微信朋友圈看起来可以使我们积聚成百上千的朋友,但它作为一个产品,终究是无法超越一些人际关系本身的传统特性的。例如,见面三分情:人与人之间只有在线下交流过,才能确定对方是否可靠。

与微信朋友圈不同,我们真正的线下互动朋友圈极小。这不仅受技术限制,也受人性限制。所以,我个人建议朋友圈里朋友的数量不要超过 150 个。

牛津大学教授罗宾·邓巴提出了「邓巴数字」,大意是:我们的社交圈与十几万年前没什么区别,个体能够认识、信任,并在情感上依赖的人不会超过 150 个;之所以是 150 个,是因为人的大脑容量有限,无法承载更多。据说十年前,邓巴开始研究英国人寄圣诞贺卡的习惯。用寄贺卡来衡量人们的社交关系,是因为送卡片是一种投资:你必须知道邮寄地址,去买卡,得写上几句、买邮票,然后寄出去。大多数人都不会愿意为无足轻重的人这样费心费力。结果,最主要的发现是这样一个数字:以一个人寄出的全部卡片为例,所有收到贺卡的家庭的人口总和平均为 153.5 人,也就是 150 人左右。

其次,朋友圈的质量有多高?

这是个看似无法量化的问题,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检查自己的朋友圈。例如,定期检查你的朋友圈,做删除、更新、添加。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