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有一种自我意识:任何时刻,我们都要树立自我形象,以及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哪怕是闲聊。
年轻的时候,我做过实习记者。我和同事去参加一个活动,为了让大家感觉亲切、放松,我和我的同事与当时在场的人聊了很多。活动结束时,我的同事还和在场的人多聊了几句家常。在我听来,他只是为了「客气」而说了几句谦虚的话。
就当我们感觉氛围融洽,收拾东西要离开的时候,我清清楚楚地听到人群里有这样一句话:「现在的大学生,根本没什么水平。」
当然,我们当时采访的目的是让人放松,不给他们压力,把采访完成好就可以了。但得到这样的评价,还是让我当时有了工作上的反思。那就是,做记者进行工作采访,或者是平时与他人聊天,当我们想要和别人拉近距离的时候,是不是一定要做到让对方感觉不出差距?甚至发展到,对方本来是高看你的,但是因为你聊得太没有边界了,反而对你产生了一些轻慢,觉得你也不过如此呢?
我慢慢体会到「亲而难犯,威而不怒」的含义,思考做事、说话的尺度到底在哪里。
后来,随着社会经验的积累和时间的推移,我慢慢知道什么时候一定是说多错多:有的话,是不能接的;有的回应,是不必给的;有的姿态,是不能丢的。
除了我们没必要为了和别人套近乎就自我贬低、说客套话之外,关于对自我形象的维护,有以下三种人我们是要绝口不提的。
第一类是比你发展得好的同事。
同事之间自然存在着一定的比较。同样的竞争环境,如果同事做得好,必然有一定原因,但是如果公开评论比你发展得好的人,哪怕只是微词,也会令人感觉你不但能力差,而且缺乏度量。
纵使对方有道德问题,只要他发展得比你好,你也不要不承认他的努力和运气,而发出无力和无用的评价。一个冷静的职场人,在工作中面对复杂情况的时候要明白:要么果断干脆,即便在你的同事抢功的时候,也要精准无误地出奇制胜;要么坚忍、沉默,向你的竞争对手学习。
小李工作勤奋,他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熬夜加班做方案。他的搭档小王要求看一下小李的方案,并表示一定不会抄袭他的方案。
小李是怎么做的呢?
他大大方方给小王看了方案。
到了公司领导要求两人呈现方案的时候,小王要抢先讲。小李发现小王有很多地方「借鉴」了自己的内容。
可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