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6 节 摸清他人的真实意图(第1页)

在哈佛大学谈判项目组推出的《高难度谈话》这本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大意是:罗里很关心她的阿姨,这位阿姨常年都睡在很破、很旧的床垫上,拒绝家人给她换新床垫。于是大家说,她已经失去理智了。

对罗里来说,她很在乎她的阿姨,于是她采取的方法是我们大部分人在与人产生矛盾的时候,都会做的事情——用强大的意志力去执行自己的想法。并且相信,只要阿姨试过了新床垫,一定会发现那是多么舒服。

但事实上,阿姨认为罗里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因为她保留床垫的理由没有被充分倾听:「这张床垫伴随了我和老公整整 40 年,这里面是有感情温度的。」

书中有很深刻的一句推理:保留这张旧床垫意味着留住了她仅存的一点儿对生活的控制权。人与人之间发生误解,往往是因为好意未必真的符合对方的心意。

很多时候,我们常以「为你好」为由,干涉、干扰别人,引发矛盾而不自知。

我在十多年前做记者的时候,有一次,一个曾帮过我的大学同学找我帮忙。他想要做一个推广活动,问我能不能找几个朋友过去帮忙,我说当然没问题。

我尽心尽力地帮他筹划这件事,替他联系好了不少资源。他上午给我打的求助电话,我下午就给他回了电话。我从电视台到报社,把我能找的人都找了。

当我告诉他已经搞定的时候,他很吃惊。当我告诉他有多少资源的时候,我似乎感觉到他在电话里的声音是发抖的。后来,他特别生气地说:「你怎么不提前和我商量,你找这么多人,我怎么安排?」

当时的我,觉得他太没上进心了,领导好不容易给了他在业务口突破自己的机会,他不拼一把怎么能行?!

但是,现在我完全理解了老同学,他的确从内心深处就不适合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而且,他当时已经在准备考研了,只要做好分内的工作就可以了,不追求风险和耀眼。后来事实证明,他的确有自己的路。现在的他已经通过学习和努力,定居在国外搞研究工作了。

还有一次,我的一个朋友托付我关照他的孩子。我帮他的孩子在另一个朋友那里安置了实习工作。之后,有一次正好经过朋友孩子工作的地方,我就过去看了看他,看到他的领导,也打了招呼。当时,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可是后来,这个孩子在公司里被有的人叫作「关系户」,一举一动都被格外关注。一段时间还让这个孩子很难接受和处理,对工作也产生了畏难情绪。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