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圆圈正义与安提戈涅(第1页)

据说领导在批阅文件时喜欢画圈, 谓之 「圈阅」。 我对此一直不解, 为什么要画圈而不画钩呢?

仔细想想, 发现画圈是有道理的。

在现实中, 无论我们用任何仪器都无法画出一个真正完美的圆, 但 「 圆」 这个概念本身是客观存在的。 如果把 「圆」 看成一种关于正义的隐喻, 那么每一个画 「圈」 的决定都是一种与正义有关的追求。

一般说来, 至少有三种勾画 「圆圈」 的态度。

第一种人随意乱画, 如画个四边形, 然后称之为 「圆」。如果居上者如此为之, 可能是为了测试下属的忠诚, 如赵高的指鹿为马; 如果居下者也学着如此为之, 那自然是唯领导马首是瞻, 信奉领导的看法就是 「根本大法」。 只要国王愿意, 即便他没有穿衣服, 那也是最美的新装。

第二种人很用心地手绘圆圈, 但无奈所画之圆就是不太规则。 他们中的一部分会灰心丧气, 甚至干脆放弃画圆。 这些人会觉得世上本无圆, 庸人自扰之———既然我们所做的一切离正义那么遥远, 那么根本就没有正义。 理想破灭之后的虚无会让这些人以犬儒讥诮的心态来看待一切, 也就慢慢转变为第一种人。

第三种人用先进的仪器画圆, 如使用圆规。 当画出一个合格的圆, 他们会非常开心。 但慢慢地他们开始陶醉于自己所画的圆, 他们觉得这个圆太完美了, 当不可一世的自恋充满他们的心思意念, 他们也就会将自己所画的圆定义为 「圆」 的标准。 如果有人提醒他们, 其实还有更完美的圆, 他们会把这种意见当成对自己的挑战, 因为他们俨然已经是真理的代表。 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自恋。

如果把理想中完美的 「圆」 比作正义的应然状态 (应该如此), 那么现实中所有的不那么完美的 「圆」 就可以看成正义的实然状态 (实际如此)。

应然正义和实然正义是法律永恒的主题。 当我们说法律要追求公平和正义时, 这种正义是应然的还是实然的呢?

《安提戈涅》 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之一, 所讲的故事就集中体现了应然正义和实然正义的冲突和张力。

故事发生在忒拜, 克瑞翁在俄狄浦斯垮台之后取得了王位, 俄狄浦斯的一个儿子波吕涅克斯背叛城邦, 勾结外邦进攻忒拜而战死。 克瑞翁将波吕涅克斯暴尸荒野, 并下令, 谁埋葬波吕涅克斯就处以极刑, 波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