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一案, 舆情汹涌, 道德谴责铺天盖地。 不少 「网络大 V」 极尽煽情之能事, 把民众的情绪炒到一个新的高度, 唾沫星子足以淹死刘某。
也有很多朋友问我对本案的看法, 我的初步见解是这只是一个道德问题, 很难上升为法律问题, 至于有些人认为刘某构成不作为犯罪, 这似乎说得有点过头了。
然而, 当我对刘某进行道德判断的时候, 我不断地反问自己一个问题: 在那种情况下, 我会不会也如此懦弱?
我很想做一个勇敢的人, 但我并不知道当真正的挑战来临的时候, 我会不会像自己所想象的甚至所宣称的那般勇敢。
我宁愿永远不要出现这样的挑战, 这样我就可以一直陶醉于想象中的勇敢。
我们很容易轻易对他人进行道德上的谴责, 因为这能够满足我们想象中的道德优越, 甚至可以掩盖我们事实上的道德败坏。 最经常指责他人某种道德过错的人, 往往自己也深陷其中, 无力自拔。 习惯指责他人胆小的人, 很可能自己懦弱无比; 习惯责备他人生活作风不好之人, 更有可能在性上放纵堕落; 天天在会议上批评他人贪腐之辈, 有可能自己也不干净。
人很容易唱高调, 因为这不用付出任何代价, 反而可以沽名钓誉, 掩盖自己的毛病, 何乐不为?
但是, 动辄站在道德制高点教训他人的人, 往往自己是败类中的败类, 越高调往往越败坏。 只要对历史有基本的熟悉, 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
因此, 道德的使命首先是自律, 而非他律, 道德谴责的第一步永远是对自己发出的, 我们必须先质问自己, 在相似的情景下, 我们会如何行为?
社会乱象, 根源何在? 《伦敦日报》 就此议题向作家切斯特顿征稿。
他的回复只有两个字: 「在我」。
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内心的邪恶导致世上一切的罪恶。然而, 人总是习惯向他人抡起道德的杀威棒, 却很少反躬自省。
老话说, 一个手指指向他人, 四只手指却指向自己。
我并不是说人们不能够进行道德谴责, 而是说当我们进行道德谴责的时候, 一定不要把自己先排除在道德判断之外。
道德判断, 永远要先己后人。
爱因斯坦说: 「真正的问题在于人的心灵与思想……让我们害怕的, 不是原子弹的爆炸力量, 而是人心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