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4 月 4 日的北京, 下了一场春雪。
气温骤降, 人们再次换上冬装。
碎雪如盐一般, 还没有落在地上就化了。
我想起了 《世说新语》 中一个著名的典故———
东晋名士谢安跟子侄讲论诗文, 窗外雪急, 谢安遂问道: 「白雪纷纷何所似?」 侄儿谢郎说:
「撒盐空中差可拟。」 但侄女谢道韫却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
一句「柳絮因风起」让谢道韫名垂千古, 后人大多认为柳絮远比撒盐传神。
但是, 我个人的观感却是相反。 无论北国南地, 我从未见过如柳絮一般的白雪, 柳絮轻薄, 随风飘荡, 但雪花厚重, 很难如柳絮一般在空中飘舞。
可能我从小生活在南方, 见到的雪大多属于 「雪渣」, 似盐非絮。 当然, 个人经验有限, 所言难免存在偏见。
然而, 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国人而言, 撒盐之喻与柳絮之比, 后者在文字上似乎让人更觉优美。
谢郎的盐喻有点像写实主义, 但道韫的柳絮之说则更像是超现实主义。
国人作文, 往往强调意蕴, 而不在乎写实。 我从小作文不好, 因为经常无法写出老师所要的 「高大思想」。
记得 1989 年的小升初考试, 当时的作文题是 「写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我写的是池塘中的碎玻璃。 大意是学校旁边有个美丽的池塘。 有一天我和同学下水嬉闹, 却被塘里的玻璃片割伤。 于是我极力谴责那些乱扔垃圾的人, 破坏环境, 损人不利己。
当时我的父亲帮我查阅了成绩, 我数学 100 分, 语文 82 分。 作文得分极低, 据说是立意有问题———一个小孩子居然整天看社会阴暗面, 思想不健康。
所以, 后来我一直对作文有恐惧感, 因为我实在无法升华自己的思想。
中学时学杨朔的 《荔枝蜜》, 很稀奇作者为什么那么厉害, 能够从小小的荔枝中升华出那么高大的思想。 当时老师还特别强调, 作者写作的时候正值三年自然灾害, 但作家的眼界却超越了暂时的困难, 看到了光明的未来。
中学期间, 我唯一一篇得过高分的作文是写苍蝇的。 当时我上课走神, 在观察窗外的苍蝇产卵。 后来老师说作文可以自选题目, 我就写了一篇产卵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