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伴随着驼铃阵阵,走进河西走廊,探寻丝路传奇。
我在上一节说,武威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其实不止是武威,整条河西走廊都是如此,西来的异域文化进入中国,率先落脚在这里,伴随佛教教理传入的还有佛教艺术,从西域向东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在进入汉地的第一站就是甘肃河西地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武威这个地方会有被称为我国内地佛教石窟的「鼻祖」——天梯山石窟。

河西走廊手绘图(制作/林欣霞)
说到河西走廊的石窟,大家最熟悉的肯定是敦煌的石窟,应该没有人会叫不出莫高窟的名字吧?但河西石窟群除了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石窟群外,还有一批凉州石窟群,其中就包括了我们今天要说的武威天梯山石窟,此外还有张掖的马蹄寺石窟、文殊山石窟等等。
天梯山石窟在今天的热度并不高,但它的历史意义非常特殊:一来因为它的开凿时间早,在 1600 多年前的北凉开始建凿的,但是仅仅时间早也还不够,新疆地区的石窟其实开凿的更早,但是因为并没有对中原地区产生明显的影响,而天梯山石窟的建造模式对后来的莫高窟,以及中原地区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产生了非常关键的影响。

天梯山石窟(图片/网络)
天梯山石窟的开凿跟当时北凉的统治者沮渠蒙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是一个匈奴族人。在他统治时期,河西地区已经有了相当丰厚的佛教文化土壤,这里的人很早就接触并且笃信佛教。当时武威集中了很多中土和西域的高僧,不少人在这里从事佛教经典翻译。沮渠蒙逊也是一个崇尚佛法的人,除了资助翻译佛经以外,还大量修建寺院。但土木建筑的寺院必定不能永存,因此想要佛法久固的沮渠蒙逊选择了建造石窟,让佛教长久留存。而他选择建窟的地点就是城南不到百里的天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