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节 浙东运河:水造就的绍兴城(第1页)

让我们继续浙东运河之旅。

前面两节我们大部分的旅程是在柯桥境内,这是今天绍兴市下面的一个区,过去叫绍兴县,其实包括绍兴市区在内的这一片区域都是典型的水乡,如果大家打开卫星地图的话,会看到有许多蓝色的水域,主要是各种纵横交错的河流以及一些湖泊,是典型的「水乡泽国」,甚至我们都很难看清楚浙东运河在这里是怎么流的了。

浙东运河手绘图,请横向观看(制作/林欣霞)

说到绍兴与运河有关的古代水利工程,一定要提到的是东汉和帝年间会稽太守马臻的功绩。在此之前,绍兴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建都史,那就是春秋时期作为越国的都城,当时叫会稽,越王勾践就在此「卧薪尝胆,十年教训,十年生聚」,最后一举灭吴,之后越国势力向北发展,跨过长江和淮河,为了争霸中原,把都城从南方的会稽迁到北方山东沿海的琅琊,也就是今天青岛附近的琅琊台遗址。

而会稽本身的发展就受到一些影响,所以马臻发动民众,兴修水利,创建号称「三百里」的镜湖,也就是后来说的鉴湖,将众多水源引入湖中,这样起到蓄洪、灌溉以及抵挡海潮的几重作用,绍兴平原上近万顷良田得以旱涝保收,可以说对绍兴后来发展成为鱼米之乡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图片][图片][图片]

绍兴城内的水乡风光(耿朔摄于 2018 年 10 月)

不过马臻在正史无传,绍兴民间传说他因为开凿鉴湖损害当地一些豪强的利益,被人陷害,不幸蒙冤下狱最后被杀,事情的真实性难以考证,但由此在绍兴当地有了纪念马臻的「利济王墓」和马太守庙,受到历代绍兴民众的祭拜和怀念。

但如果现在去绍兴旅行,早已看不到东汉那个波涛浩渺的鉴湖了,其实到了唐宋就出现大量的围湖造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