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节 大运河:江北有水城(第1页)

欢迎跟我一起搭乘历史之船,沿着纵贯几千里的京杭大运河,探访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遗迹,追寻这条漫漫长河上的人与事。

上一节我们来到了山东境内的运河城市临清,从临清古城继续向南,我们沿着大运河在山东省境内继续旅行,从这里开始一直到山东最南边的微山湖之间的运河,又有个名字叫「鲁运河」,一听就知道是山东段的运河,全长有 480 公里,差不多纵贯山东省的西部。

(德州-徐州示意图,制作/王雨欣)

我们知道,之前提到的南运河、北运河,很多的河段是在此前隋唐大运河的基础上修建的。山东的鲁运河却是元代新开凿的。这是因为,隋唐大运河从江苏北部开始,就往西北方向拐,不经过山东,当时隋唐两代的统治中心长安、洛阳,都在黄河中游地区,北宋的都城开封也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而大运河越过黄河以后,是通过豫北进入河北,再通往北京,所以当时的大运河是一个横着的 V 字形,山东在元代以前不是大运河所经过的地区。

元代定都北京,也就是大都,整个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东移,南北的大动脉再走河南就太绕了,所以元代就在山东开凿运河,也就从临清到济州也就是现在济宁的会通河,也就是今天说的鲁运河,但因为水源不稳定,而且地形有很多起伏,丘陵地带地势较高,所以运河水位较浅,有不少的浅滩,虽然元朝政府沿途设置了许多闸门,但始终没有很好解决这一问题,很难走很大的货船,所以会通河在元代使用率并不高,元代南方漕粮北运主要是从海路,从渤海湾塘沽那里进入海河,再到之前讲的天津三岔口进入北运河,直到大都。

明代永乐皇帝觉得海运不甚安全,转向重新重视会通河,决定对其进行治理疏浚,这个时候承担这一重任的是工部尚书宋礼,工部是主管建设的部门,宋礼他所做最重要的工程,是在今天山东东平县境内的运河主要水源汶水上修坝,叫做戴村坝,这是在民间智者白英的建议下做出的决定,这个工程改变了大汶河原来引入运河的走向,在此将水南引至济宁以北的南旺,那里是运河最高处,通过南旺的分水工程分别南流和北流,我们后面会讲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