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从广东韶关出发,前往江西赣州,走一走连接粤赣两省的古道。
从这一节开始,我们的脚步来到了华南地区。怎么样,上一周还在西北大漠,这周开始就要再走一条与山、水有关的古道,大家是不是思绪上也有些跳跃?但我想这种跳跃也可以让大家对不同地区和道路的地理、文化特征的差异,感受的更鲜明生动,记忆也更加深刻。

从韶关到赣州手绘图(制作/林欣霞)
这一次我们走的是位置更靠南的赣粤古道,就是连接江西和广东的古道,当然你也可以说成粤赣古道,这是过去沟通长江流域甚至中原地区与岭南的路线,从历史上到现在,这两大区域之间交通走向,都是一个走湖南,一个走江西,也就是今天京广线和京九线的走向,一起汇聚到广东的北部。那时候怎么走呢?大部分路段是走水路,比如在江西境内走赣江水路,在湖南境内走湘江水路,但在两条江的源头部分,也就是江西和湖南的南部与广东交界的地方,遇上了巍峨的南岭(五岭),那就要走一段陆路,翻过南岭之后可以再坐船,就是进入珠江水路,面向广阔的珠三角。
历史上看,在很长时间里,走江西的道路更为重要一些,特别是在魏晋隋唐的中古时期。举个例子:东晋时期著名高僧慧远,之前是在荆州驻锡,在公元 381 年准备前往南下前往广东,从荆州去广东罗浮山传法,最近的道路按理说是从走长江,在岳阳拐进洞庭湖、湘江然后到岭南,但是文献记载慧远一行是沿着长江到了浔阳也就是江西九江,然后进鄱阳湖显然准备走江西的赣江水路,但就在鄱阳湖上,慧远远望庐山,感到庐山非常清幽,可以息心,乃立精舍于此,就不走了,以庐山作为弘法的大本营,我们知道庐山的东林寺便是慧远所建,庐山也成为净土宗的大本营。为什么慧远舍近求远,大概就是中古时期赣江水路比湘江水路更有保障,赣粤古道比湘粤古道更为国家动脉的缘故吧。
当然,连接江西南部和广东北部的古道也不是一条道路,而是道路网,但限于篇幅,我只打算选择其中一条来说,这条路也是我自己在几年前的盛夏时节,完整走过的。这条道路已赣粤两省交界的梅关古驿道为中枢,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