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浙东运河:西连江,东通海(第1页)

我们在杭州为京杭大运河之旅画上了句号,但是我们的运河航行还没有结束,2014 年「中国大运河」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 46 个世界遗产,请注意这个项目不叫「京杭大运河」,因为它包括了三个部分:第一是隋唐大运河,第二是元代定型的京杭大运河,它们都是南到杭州,北抵北京,京杭大运河很大程度上是对隋唐大运河的继承,但两者在中间有一段的走向不一样。

第三个部分就是我们这个专栏第四期的主题:浙东运河。它从哪里到哪里呢?有怎么样的开凿背景?在过去的岁月发生过什么样的作用?今天留下了哪些值得一看的历史遗迹,是否还在发挥功能?为何能够和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并列成为世界遗产呢?

浙东运河手绘图,请横向观看(制作/林欣霞)

浙东运河,从名字就能知道它所在的地理区域就是浙江东部,从西到东包括杭州的萧山以及绍兴、宁波两个地级市。这一区域北临杭州湾,是个沿海地区,大多地势平坦,是一片东西向的狭长海岸平原,在地理学上被称为「宁绍平原」。我们都学过鲁迅写他童年伙伴闰土的小说《故乡》,那里面有一段对少年闰土形象经典的描写「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这里描述的海边沙地便是浙东沿海地区的土壤特点了。

宁绍平原南边是浙东丘陵,是以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为骨架的一系列山体。从这些山中发源的许多河流由南向北流入宁绍平原,再流入大海。丰富的水资源使得早在新石器时代,浙东地区的先民们就与水相伴相生,考古学上给出了证据:比如在萧山的跨湖桥遗址发掘出七八千年前的独木舟由整棵马尾松加工而成,同时还发现了木浆,而在时代稍晚的余姚河姆渡遗址也发现过木质的船桨,河姆渡人建造的房子是一种干栏式建筑,也就是先用一排排加工过的长木桩打入土中作为房基,然后在这些木桩上铺梁,再在上面铺木地板,再搭建屋顶和外墙,也可以理解成一层悬空,人都住在二层,这是为了适应浙东地区潮湿环境的一种创造,你可以拿现在云南还能见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