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大运河:通惠河往事(第1页)

欢迎跟我一起搭乘历史之船,沿着纵贯几千里的京杭大运河,探访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遗迹,追寻这条漫漫长河上的人与事。

京杭大运河示意图(制作/王雨欣)

上一节我介绍了元代大运河的终点积水潭也就是今天什刹海的基本情况,也提到元代的最重要的工程是开通了连接大都城(也就是今天北京的老城区)和通州北运河之间的通惠河。

京城-通州示意图(制作/王雨欣)

今天什刹海和地安门外大街的交汇点有一个古老的桥,叫万宁桥。


万宁桥(摄影/耿朔)

从万宁桥以东的水道就是通惠河了,在明代,城内的这段通惠河也被称为「玉河」,因为明代北京城和皇城的改建使得漕运终点不再像元代一样到达积水潭,而是改为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作为漕运的重点。所以跨入城内的这段玉河就不太发挥航运功能,而是变成了一条风景河,当然同时也起到了泄洪作用,与此同时,什刹海也受到上游水源减少的影响,水面比元代的时候有所缩小。

我们上一节说元代的这一片水面,汪洋如海,所以也被当时的人称为海子,但是今天如果我们去游览什刹海,你会看到前海、后海、西海这三个地名有分段的划分,三海之间是通过非常狭窄的水道连接的。比如前海和后海之间有一座永定桥,桥下那段水面只有几米宽,但是元代不是这样的。元代一大片都是完全连在一起的,非常壮阔。这就是因为后来什刹海受到上游水源减少的影响,而且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