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 节 死亡与哀悼:如何坦然地面对亲人的离世?(第1页)

这一讲是成长分别力的关键知识点——死亡与哀悼。

我们曾经在后台提过这样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亲人的死亡?」

不少答案里都说这个问题不能想,不敢想,因为死亡好像是世界上最让人无力的事情,人的力量抗衡死亡,太过渺小了;有的人说可以想别人,甚至可以想自己,但是就是不能想父母。

随着年纪增长,家庭生命周期的推进,我们不得不去面对身边长辈的离世。

如果一直逃避这个话题,这一刻真正来临时,会出现一些严重的心理创伤。

今天这节课里,我将会谈到的内容有:为什么和亲人告别很难?面临亲人离世会有哪些表现?以及应该用什么方法,应对亲人离世这一个困难的话题?

希望通过这节课,能够给予你一些心理力量。

和亲人告别难的原因

首先,我们来谈谈,为什么你会觉得面对亲人的死亡是很困难的?

对于死亡的认知

第一个原因,是死亡的认知。每一个人对死亡的成熟认知包括四个点,

认识到死亡是无功能的,也就是说,死亡意味着一个人的生物功能的丧失、是生命的终止。

认识到死亡是不可逆的,人死不能复生。

认识到死亡是普遍的,这世上的每个人有一天都会死去。

最后,认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不能通过任何手段,来避免一个人最终会死亡的结局。

生活中经历家人朋友的离世,会让一个人更早地认识到死亡的这些特点。

一个人死去,就意味着再也不能和珍惜的家人朋友朝夕相处,不能完成自己还未完成的心愿,但每个人却都会死并且不可避免地会死。

甚至一些时候,和家人的连结是高度紧密的,你的日常生活里吃饭作息都是和 ta 紧密相连的,亲人去世后,你回到原有的生活,就会有强烈的缺失感。

当意识到这些时,你就会自然而然地将「死亡」与「丧失、分离」关联起来。

对丧失与分离的恐惧,就会转化成一种对死亡的恐惧。

文化中对于死亡的迷思

第二点,你所处的文化内对于死亡,是存在各种迷思的。

比如说,中国传统文化里认为,死是不吉利的,数字 4 和死谐音,所以也是不吉利的。

还有的民俗传说里对于地狱和恶鬼都有描述,仿佛人死后就有可能在另一个世界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