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我们来到人际交往模块的高阶课程,我将和你一起学习不良状态调整力的关键知识点:自我孤立。
以下的情景,你是否熟悉:
一个人在家睡到大下午,玩玩手机,点个外卖刷个剧,一天也就过去了。
虽然过程挺舒服,但每当过完这样的一天,惊觉时间一眨眼就没了,心中会有莫名的空虚感。
但比起跟朋友出门,呆在家里似乎更让你舒服,你也越来越不愿意社交了。
又或者是,放假就想在家里蹲,朋友只在微信里,家人许久不联系,娱乐主要靠手机。
如果以上的描述符合你的生活,你有可能正在走向自我孤立。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什么是自我孤立,它有哪些不良影响,以及应当如何走出自我孤立。
学完这节课,你可以对自我孤立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也能学会如何走出这样的「生活怪圈」。
自我孤立的定义
首先,自我孤立是什么?
自我孤立是一种自主选择地、主动将自己与他人,社会隔绝起来的状态。
自我孤立的人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必须以外,大部分时间都选择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
自我孤立并不是一两天,一两周的事情,而是一种长期的状态。
自我孤立的表现
自我孤立的表现包括长期一个人独居,不愿意出门和朋友,家人见面或社交。
自我孤立是主动的,也就是说,在不受时间空间的影响下,你也会选择自我孤立。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小慧,她和爸妈就住在一个城市,可宁愿自己一个人住在外面,也很少回家探望爸妈,更多的时候她喜欢一个人在家看书,吃饭。
关于自我孤立的误解
虽然自我孤立好像是现代人常见的生活状态,但实际上,它还是很容易被误解的。
常见的误解有以下几个:
1. 独居,都是自我孤立者
第一个误解,独居的,不喜爱交往的人都是自我孤立者。
独居是一个很容易和自我孤立混淆的概念。
独居和自我孤立的共同点在于,都是自主选择的,他们都较少与人交往。
但实际上,两者还是有大的区别。
独居自主选择的,是内心的独处。
选择独居的人已经充分体验过生活,明白繁冗的社交可能不是自己喜欢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