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是不良状态调整力的最后一个知识点,也是人际模块的最后一课,今天的关键知识点是异化。
前几天,有一个粉丝,我们叫 ta 小余吧,ta 在我们的后台提问说:
「工作之后,我就不想建立特别深刻的友谊了,就是那种学生时代,特别交心的那种死党。
我觉得现在进入社会后,我交朋友都是为了某些目的,比如完成某个项目,或者是对方正好有我想要交换的东西,又或者是太无聊了,打发时间。
我在关系中的感受是非常麻木的,也不知道怎么走心了,有时候会感觉很空虚,没有存在感,会突然很想念过去的那些朋友,但好像再也找不回那时的感觉了。」
小余的情况,不知道你会有熟悉的感觉吗?
我们为什么没法在现在的关系中走心了呢?这节课就来告诉你答案。
事实上,小余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知或不自知地异化了 ta 的人际关系。
这节课我会通过为你讲解异化的定义、异化的起源、异化对我们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变关系中的异化这些内容,为你重新找回你和自己、和他人的真实关系。
异化的定义
好,我们现在开始吧。
异化呢,也是我近期反复在思考的话题。
先来明确一下异化的定义。
异化在拉丁文中有疏远、分离、精神错乱的意思。
在西方中世纪,「异化」最早指人的精神错乱、精神死亡。
异化的内涵,是让「非人」的东西凌驾于「人」之上,让人与他自身分离,让人与他人分离。
通俗地说,它指的就是,人变得不那么像人的过程,是人的行为脱离人的需要的过程,也是使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失去人性的过程。
异化的起源
对于人的异化讨论的最多的哲学家是马克思。但他并不是唯一一个。
法国哲学家列斐(fēi)伏尔提出了「全面异化」的理论,他所谓的异化不仅局限于政治、经济等宏大的方面,还体现在娱乐、家庭、邻里关系、两性关系等日常生活之中。
甚至连人自身也变成了东西和物体。
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是马克思的信徒,他说:「在现代,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僵硬的、毫无情感的相互利用的关系。」
在小余的提问中,ta 认为交朋友都是为了某些目的,比如完成某个项目,或者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