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课我们讲了育儿误区篇中的「孩子喜欢重复做一件事情是因为无聊吗?」这一主题,了解到反复练习其实是儿童的智力体操,他们只有在反复重复的过程中,儿童的大脑才能更好地发育。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会为你解读育儿中的另一个误区:为什么孩子行为很固执,家长怎么教都没用?
我们先来讲一个生活中很常见的场景。早上起床,妈妈给 3 岁的宝宝煮好了一碗饺子,这是宝宝平时最爱吃的东西。但是这天早上,宝宝吃了两个后,怎么都不肯吃了。妈妈喂她也不肯吃,宝宝哭着说:「饺子破了,破了」。原来宝宝是因为饺子破了才不肯吃,妈妈告诉宝宝:这个饺子破了还是一样的好吃,但任凭妈妈怎么说,宝宝就是不肯吃。
类似的场景在很多宝宝身上都发生过,比如说切水果的时候,必须按照他的想法切,否则就不吃;比如说妈妈的拖鞋,客人一定不能穿。再比如说穿衣服的时候,一定要先穿上衣,再穿裤子,然后穿袜子,如果顺序错了,就要脱下来重新穿。
在很多家长看来,这些行为都是因为孩子太固执,只认定一种方式,如果换成另一种方式,孩子就无法接受,甚至还有家长认为是孩子「没事找事」,怎么教都不管用。
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是的,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行为,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他的「秩序敏感期」到了。
什么是秩序敏感期?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 ta 认识事物和熟悉环境。也就是说,在孩子的眼里,东西就应该保持原有的样子,放在它该放的地方。如果这一点被打破后,在孩子眼中,周围生活就变得没有秩序了,他们就会哭闹和生病。
就拿刚刚提到的吃饺子的场景来说,孩子认为饺子就应该是长成完整的样子,一旦饺子破皮了,秩序就被改变了,孩子就无法接受,他们就会哭闹。所以,如果你家宝宝表现出类似的行为,不需要太担心,这很可能只是因为它进入了「秩序敏感期」。一般来说,这会出现在孩子 0 到 4 岁的时候。
在孩子还是婴幼儿的时候,就已经对秩序很敏感了,但是父母可能没有那么容易察觉。婴幼儿只是因为秩序被打破而哭闹,等到秩序恢复后,他们就会平静下来。
比如说,有位客人去看望 1 岁的小宝宝,客人随手把车钥匙放在了婴儿的房间里。这个时候,宝宝看到车钥匙大哭了起来,客人以为是宝宝想要那串钥匙玩,就把钥匙拿给了宝宝,结果宝宝哭着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