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节 人人都喜欢的省心乖孩子,会有什么成长缺陷?(第1页)

对于妈妈来说,孩子总是有点不省心的,你可能会在吃饭的时候,告诉孩子多吃点青菜,对身体好。但孩子却可能总是吃一两口就不吃了。你可能会在天冷的时候,告诉孩子要多穿点衣服,孩子却可能把你说的话抛在脑后,结果着凉了。

相比而言,乖孩子的问题就要少得多,他们总是能够按照父母的指示行动,让他们干什么,他们都会照办。甚至是情绪上来时家长让他们别哭了,他们就真的会停止哭闹。有时候有外人在场,孩子也会非常顺从,别人看了都会忍不住夸:「这孩子真听话」。父母可能也会点点头,表示欣慰。

为什么有些孩子能够表现得这么乖呢?

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因为这些孩子知道这样做是对的,而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大人会高兴。

比如说,当家长让孩子停止玩玩具的时候,孩子停止玩玩具,不是因为他们不爱玩,而是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大人会开心。

再比如说,当家长拒绝给他们买路边的棉花糖时,他们同意了,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爱吃棉花糖,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不吃,家长就会夸他们真乖。

但问题是,这种「乖」的能力,并不是孩子天生所具备的。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天性是好动、精力充沛、永远不知疲惫,所以他们可能会做出很多看上去「不乖」的行为,应该说「不乖」才是孩子天性。蒙台梭利认为这恰恰孩子的生命力所在,这种力量是内在的、自发的、旺盛的。而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孩子的这种生命力,让孩子能够自由发展,培养孩子积极、正面的行为。

当家长鼓励孩子要「乖」、要「听话」的时候,并不是在激发孩子的生命力,而是在试图压抑孩子的生命力。那些乖孩子之所以表现得很乖,并不是出于自我的真实需求,而是这件事能不能让家长满意。

他们并不是因为认可规则,所以遵守规则,他们只是害怕规则才遵守规则,这种情况下,乖孩子学会的是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努力做出那个「乖」的样子来讨得别人的喜欢。

而这样的想法,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会让孩子慢慢形成「讨好型人格」。也就是说在他们的生活中,他们时刻想的是如何去取悦别人,他们的价值感来自于满足他人,而不是满足自己。这使得这些孩子在跟人交往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的,即使自己很累,也需要不断地照顾别人的情绪。而且在别人面前总是会把自己情绪隐藏起来,也不会拒绝别人,最后把自己搞得非常疲惫,很不幸福。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