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节 如何优化你的学习文献库?(第1页)

学习文献,包括教材、教辅书、卷子、笔记本、课外读物等等。我在做学习咨询的时候,会要求学生把学习文献带来,越全越好。在没有条件进行量表测试的前提下,学习文献,就成了我了解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凭证。有经验的一线教师都有一个本事,就是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后,在班上走一趟,翻一翻学生的学习文献,之后对这个班有哪几个学生学习好,心中就有点数了。我学习了一线教师这个做法,也是屡试不爽。

学习文献中的教科书、教辅书、卷子、笔记本等,我们以前已经说过了,都是重要的学习文献。重要而又常用,怎么办?那就得做好以下两点:

一是有要收拾得很有次序,整整齐齐的。这用专业名词讲,就是要保持「有序性」。如果每天都在满头大汗地东翻西找,那情绪好不了。情绪恶劣,学习也搞不好的。二是拿着很方便顺手。用专业术语讲,就是「可存取性」要好。我去过不少同学的家,发现成绩好的学生的学习文献,往往都很有序地放在右手书架上。最常用的放在右手一拿就能拿到的地方。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呢,学习文献往往是乱七八糟码在一起,也不讲究可存取性。上学期的东西可能放在上面,这学期要用的反倒压在底下。

说完学习文献的有序性与可存取性,下面,我们着重讨论一下课外读物。如果说,教科书、教辅书、卷子、笔记本这些学习文献,带给同学们的知识营养,是多与少的问题,好学生从中吸取的营养多一些,学困生从中吸取的营养少一些,而课外读物带给同学们的知识养分,就不是多与少的问题了,而是有与无的问题——读过某些书,就有机会获取相关营养。没有读过,压根就没听说过,就根本没有获得相关营养的机会。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某些知识养分很关键,对我们提分来说是至关重要,可偏偏没有看过,仍然是空白状态,那就有点遗憾了。

比如说,学习方法类的书。之前我们说过,方法类的知识别指望学校发个课本什么的,也别指望老师,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上百个学生,哪里有时间对某个学生,进行系统的方法培训?说来说去,学习方法方面的知识,还是得靠自己去找书看,补上这一块对提分至关重要的短板。

我问过不少同学:你看过什么学习方法方面的书吗?大约近七成的同学说,没怎么看过。再一细问,看过的同学也不过是翻过一两本《在北大等你》之类的学习经验介绍。这当然也不错,但是我想说的是,不够,远远不够。

其实,讲方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