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节 教科书如何帮助我们提高成绩?(第1页)

教科书的意义就不用多说了吧,但现在不少人似乎有一个误解,认为教科书的重要性,从小学到高中是逐渐减弱的一个递减的过程。在小学时当然很重要,到了初中,也还可以,到了高中,教科书意义就不大了吧?

其实,只要跟一线教师交流一下即知,哪个老师不是强调「以本为本」?这里的第一个「本」字,就是指教科书。小学老师这么说,中学老师也一样呀。英语老师会告诉同学们:「英语课本要年年读,月月读,天天读。」语文老师会要求,先把课本上的古诗文、现代文都背得滚瓜烂熟,再去看你喜欢的课外读物。物理老师会告诫同学们:物理课本「一天不读问题多,两天不读走下坡。」化学老师总是说,不把课本背下来,连题都看不懂。生物老师会告诉你:课本就是标准答案。政治老师会跟同学们说,一切以课本上的表述为准,「差不多」是得不了分的。你没考好,数学老师会批评你,还是课本没吃透。历史老师、地理老师那就更不用说了,「看教材、看教材」的吼叫声如炸雷般在教室上空回荡,伴随着这吼叫声的,则是老师因焦急而变得有些狰狞的面孔。真是能把学生吓得做恶梦。

老师们把课本看得很重要,学霸们又是怎么看的呢?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的许若茜同学说:

课本是源头,一定要吃透。切不可只埋头做题而不研究课本,这种本末倒置的方法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是失败透顶的

据我观察,班上的好学生、会学习的学生,课本上都划了许多道道,课文边上也写着不少笔记。学困生的课本,上头也有道道,但看得出来那大多是老师上课时要求划的,不是自己阅读时划的。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主动一个被动,一个会学一个不会学。

不少家长都问我要培养孩子哪些学习习惯。我总是告诉这些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遇到问题去看教科书的习惯。最好将教科书与《现代汉语词典》、《剑桥英语辞典》等工具书放在一起,给予教科书「准工具书」待遇。

当然了,最优秀的学生,奔着「强基计划」去的学生,参加奥数竞赛的学生,所学知识早已超越了教科书,但即便是这些学生,要应对中考、高考这样的标准化考试,还是得回过头来看课本备考,而不可能一天到晚抱着本《高等数学》备考。记得我们在模块一中曾经讲过,中考、高考这样涉及几百万人、上千万人的标准化考试,除了肩负着为上一级学校选拔人才的功能,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指导一线教学。要不怎么说是「风向标」和「指挥棒」呢。如果高考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