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要让杜佑重新同平章事,是为了借重杜佑的威望。因为李吉甫又捣腾出了一个大手笔。
我们说过,李吉甫是个爱琢磨的实干家,一个精细化管理的实践者。对于自己的家底有多大,李诵这个皇帝知道的远没有宰相清楚,所以皇上在大方向上老是正确,在许多细节上老是糊涂,这就使李吉甫操的心无形中多了一些。自从做宰相以来,李吉甫想的无不是国计民生,削藩方略。做执政之后,操心的更是方方面面。操的心多了,执政李吉甫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自己领导的朝廷行政效率低下,行政成本却很高。凭着自己撰写《永贞国计簿》的积累,李吉甫马上又弄了一个新的统计出来。《永贞国计簿》推动促成了永贞大裁军,裁汰士兵数量高达二十万人。而李吉甫的这一次统计,裁减的对象是官员。
在六月初四日,李吉甫上奏章说:
从汉朝到隋朝十三代,设立官员之多,没有比得上国朝的。天宝以后,中原宿兵。记录在册可以统计的达八十多万,其余的做商贾,僧人,道士不事(农业)生产的十有五六,是常以三分劳筋苦骨之人奉七分待衣坐食之辈也。现在内外官员依靠赋税给俸禄的不下万人。天下一千三百多个县,有的以一县之地设州,有的以一乡之民设县,这样的州县有很多。请皇上敕令有司详定废置,官吏职位能俭省的俭省,州县能裁并的裁并,入仕的途径能减少的减少。
另外,国家旧有的制度,依照品级制定俸禄,官做到一品的,每月俸钱三十缗(李诵:月薪三万,好多啊!),职田禄米不过千斛。艰难以来(安史之乱),开始增加“使”官的数额,官员的俸禄也开始丰厚起来。大历中,权臣月俸达到九千缗(李诵算了半天,目瞪口呆:月薪九百万!!!!!怪不得抢劫的人少了!比平安的马大大还牛啊!),还不算米粮。州不管大下,刺史的俸禄都达到千缗(百万月薪啊!)。常兗做宰相,才开始约束限制,李泌又量其闲剧,随事增加,时谓通济,理难减削。现在依然存在名存职废,或者额去俸存,闲官和实官,居然厚薄还有差异。请敕有司详考俸料、杂给,量定以闻。
李吉甫的意思是,现在虽然裁军近二十万,百姓的负担还是太重,州县多,官多,不事生产的人多。屁大点的地方就能设州县,官员怎么能不多呢?所以李吉甫建议重新清理编制,裁并州县,减少官员数量,减轻财政负担。而且现在官员的薪水制度也比较混乱,官不但多,而且薪水超高,官大的薪水就没了限制。而且安史之乱后,官制混乱,临时增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