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李诵顿一顿道,“王承宗不但要斥责,斥责完了还要褒奖。”
武元衡眉毛一动,陆贽和裴垍却表态赞同。而李藩却是不明所以。李诵在心里喟叹道:
“同样是宰相,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其他大臣或者不明所以,不知道为什么王承宗隐隐然有和魏博淄青遥相呼应之势皇帝还要褒奖他,或者有所了悟,却韬光养晦。李诵接着说道: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朝廷对两镇用兵,战线回环千里,有战将千员,雄兵数十万,其中资历相若、声望相当、谋略相近之大将不下十人。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彼此之间只恐不能互相甘为驱驰。如不能有一强力主帅坐镇,协调指挥,号令进退,奖惩督促,临机决断,那么各军势必会各自为战,极容易被叛军各个击破,重演当年九节度兵败洛阳的一幕,所以,朕以为当设一元帅,统领各道兵马,众卿以为何人可堪大任呢?”
此言一出,举座皆惊。安史之乱之后,朝廷对手握兵权的大将已经顾忌,采取各种手段防止某一人做大,所以安史之乱一爆发高仙芝、封常清等名将都被玄宗以兵败之由处死;而当年安史之乱时九节度使会兵攻打洛阳,内中有郭子仪、李光弼这样威名赫赫威望卓著的大将,朝廷却不设一个统帅,反而任命大宦官鱼朝恩为监军使,节制诸军,诸军自然不服,鱼朝恩为驾驭九节度使,挑拨离间,抬此压彼,结果导致官军兵力虽然占绝对优势,却不能形成合力,最后大败亏输。此后郭子仪虽然屡次拯救唐室于危难之中,还和皇家成了姻亲,却仍然逃脱不了被猜忌的命运。现在郭家不也还是被顾忌着吗?
再比如建中之乱平定后,李晟、浑瑊、马燧三大将立下大功,节制西线兵马,德宗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时说“天生李晟”,重回长安后就猜忌起大将来,后来的平凉之盟虽然说主要推手是和李晟等不和的张延赏,但是德宗的态度恐怕也至关重要,如果不是浑瑊机警,只怕早就死翘翘了。李晟后来被迫交出兵权,因为家中树木茂盛被人说有帝王之气,吓得把家里的树砍得干干净净。马燧后来任职泾原,害怕德宗猜忌,连郝玼请临泾筑城都不准。
大家心里都有数,也理解朝廷对大将的不信任,以太宗的英武,侯君集尚且想谋反,防人之心不可无也是当然的,换了自己坐在这位置上,也得提心吊胆。既然这样,那么这个元帅武将是断断不行的,要么是文臣,要么是皇子。
虽然许多人不满李吉甫,但是大家都知道文臣中李吉甫最合适,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