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棉 花(第1页)

李诵对沙陀的态度还是让很多知道其事的大臣腹诽的,换作别的皇帝,即使不会高兴的跳起来,倒履相迎也会的,起码会派出军队去迎接,比如太宗皇帝,就很欢迎别人向他投降。不过李诵对这种论调却嗤之以鼻,接受别人投降也要看实力的,太宗高宗玄宗时唐朝国力强盛,战力强大,投降的人往往是出于真心,即使有什么想法,也翻不起什么大浪。可是梁武帝接受侯景投降,结果是什么?活活饿死。祖孙三代都搭了进去。苻坚统一北方时,各国人也纷纷来降,对苻坚毕恭毕敬,等到苻坚淝水之战战败,各国遗族立刻群起叛乱,前秦迅速由强盛走向灭亡。现在的唐朝,还没有接受整个部族投降的实力。

所以李诵现在一面派出探子去打探沙陀的情况,一面忙着关于农学和海贸的事情。裴垍的劝农五策给了李诵极大的启发,兴建农学的想法就是在此后形成的。唐朝毕竟是以农为本的国家,打仗也是要粮食的。唐朝的国土面积大于宋朝,粮食产量却不如宋朝,这说明什么?说明唐朝的土地开发和生产技术乃至作物品质和宋朝都有很大的差距,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于是永贞三年初,唐朝的农学就应运而生了。

根据李诵的设想,农学本部将设在长安,然后在河中,洛阳,浙西,岭南等地设立分校,不过由于柳宗元正在岭南试种占城稻,岭南的分校已经先于本部成立,财大气粗的柳宗元到底是屯田员外郎出身,获得李诵的许可后,今年在地广人稀的岭南一下子将试种面积扩大到了万亩,要去了两千多移民。最新的奏章说,占城稻的产量是本地稻的倍多,如果换成是熟练的农民精耕细作,两倍到三倍也不是不可能,而且最重要的是,占城稻耐旱,耐涝,不择地而生,自播种到成熟只需要五十几天。柳宗元相信到今年就能提供稻种三万斛,这份报告让朝廷上下对农学的前景充满了期待。

岭南农学的占城稻试种的成功已经成为定局,朝廷也给予了丰厚的奖赏,由于海贸和引进试种占城稻的功劳,柳宗元现在已经加大夫衔了,柳宗元现在说话只怕比岭南节度使还要管用许多。这不禁让长安农学上下心痒难忍,摩拳擦掌地想弄个小麦新品种来。不过李诵给农学的第一个任务是棉花,要知道,丝织品,棉织品的出口在中国古代可是盈利的大项,而且李诵穿越后对唐朝的布料意见实在不小,看起来光鲜,穿起来并不舒服,李诵对棉花的培养两年前已经开始了,棉花在唐朝主要作为观赏植物,种在皇家园林里,使用价值并没有被发现,李诵本来对历经战乱的皇家园林不抱任何希望,发现棉花居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