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巴巴罗萨」
1941 年 11 月 16 日,在莫斯科西北方向的沃洛科拉姆斯克市附近,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德国第 4 装甲集群出动 300 辆坦克,气势汹汹地向苏军阵地发起强大进攻。
当地驻防的苏联红军第 316 步兵师陷入了决死恶战。在杜博谢科沃火车站,第 1075 团的 28 名战士,在政治指导员克洛奇科夫·季耶夫带领下,用燃烧瓶和手榴弹迎击德国人的坦克群,最后全体阵亡。在率领战士们发起决死冲锋之前,克洛奇科夫发出了那句著名的号召:
「俄罗斯虽大,却已无处可退,身后就是莫斯科!」
这句话是当时战况的真实写照。1941 年的秋冬之际,俄罗斯的确已经无路可退了。
在希特勒的扩张计划中,灭亡苏联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他所设想的欧洲秩序,包括三大要素:德国统治欧洲;日耳曼民族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清算」犹太人。这三个目标的实现都要建立在灭亡苏联的前提下。
苏联是欧洲庞大的政治体,是德国统治欧洲的最主要障碍。它有着无边无垠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日耳曼民族理想的「生存空间」;而在这片土地上,不仅生活着大量犹太人,苏联政体本身也被希特勒视为犹太人通过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统治世界的「巨大阴谋」。不入侵苏联,希特勒的目标一个都无法实现。
毫不夸张地说,把苏联从欧洲地图上抹去,是希特勒的一大「人生理想」,一个建立欧洲新秩序的终极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1940 年 12 月,希特勒下达了后来以「巴巴罗萨计划」著称的第 21 号指令,规定「以一次快速的战役击溃苏俄」。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德军在欧洲征服一个国家的平均周期是以「周」为单位计算的:闪击波兰,5 周;占领挪威,8 周;征服荷兰,5 天;击败比利时,2 周半;横扫法国,6 周……最夸张的是对丹麦:从德军跨过丹麦国境,到丹麦政府宣布投降,仅仅隔了 4 个小时。
现在,希特勒仍旧要以「闪电战」这件法宝来对付俄国人。考虑到苏联国土辽阔、兵力雄厚的特点,他把闪击苏联的战争过程预定为 5 个月,在 1941 年入冬之前德军就可以班师凯旋。
为了一击致俄国人于死地,希特勒集中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兵力:150 多个德国师,加上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等仆从国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