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0 节 讲解:悲歌一曲明心性(第1页)

一个自然的演奏者,音乐永远是随心飘荡的;一条动人的旋律,你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事情,去聆听。

我们现在听到的这一首大提琴曲,就是让遇见它的演奏者心醉的作品。它来自犹太人传统的歌谣。如果慢慢品,还真有些摇篮曲的味道。后来被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布鲁赫改编为大提琴与管弦乐的小品。

这个作品在大提琴届是很出名的,但并不是由于有多少炫技的场面,恰恰相反,没有飞驰的速度,只有一顿一叹的吟诵,但就是这充满仪式感的娓娓道来,却抓住了人心,不得不让你肃然起敬。

咱们这是一下子听了尾声,我是想告诉大家这部作品的归宿是平和的、宁静的。但这份祥和真的是来之不易。这部作品就如同一个人的心路历程,我们还是从引子开始吧。

以往作品里,无论是序曲还是引子,无非起到主题的开始前垫场的作用。但布鲁赫的《晚祷》,开始的引子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从无到有的过渡。

现在可以设想一下,当我们一个人,只是面对自己时,会先有一段诉说前的凝思,又如同圣徒在祈祷前,先要匍匐于地去礼拜。我们从音乐的起伏中,似乎可以感受到这一幕的发生。

各位注意一下接下来的木管,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以及音色由弱到强的变化。这既有一种一个人匍匐于地,又带来一种莫名的神圣感。由于木管本身音色的原因,它是木质的,所以有时候音色会很透明,这种透明在宁静的时候,会给人带来纯净的感受。

一个真心忏悔的人,会用什么语气呢?明确向下的叹息调,如同一阵阵的哀叹与乞求。或许他深知自己的罪过,正在哽噎地叙述着曾经的往事。现在在低八度的地方再一次重复,这两个音域,是大提琴最具诉说感的音区。演奏的人,左手手指在琴弦上游走,始终没有抬起,将所有哽咽融合成一个完成的情绪。

虽然作曲家创作的谱子上,这种一顿一叹的吟诵是靠短暂的空拍标示出来的,但演奏者音断意不断地表达,没有让我们的情绪中断,反而被黏膩的琴声所裹挟,尤其是低八度再次重复时,道尽了犹太民族无以名状的哀愁。

之所以有这种感受,是因为旋律一直在下压,下行感的旋律,而且还在低音区,这还不说,第二遍重复的时候还低了八度,这一切的组合,势必会带来凝固的气氛。

我不知道他在与谁对话,但由于旋律线的方向发生了变化,琴声逐渐向上攀升。我们先听一下。这既像对刚才诉说的回应,也像是晚祷者抬起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