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0 节 讲解:飞升与救赎,来自「冥想曲与晚祷」的启示(第1页)

讲解曲目:

布鲁赫 1838 出生在德国

D 小调,《希伯莱晚祷》大提琴

马斯涅 1842 年出生在法国

D 大调《黛依思》的「冥想曲」小提琴

音乐讲解:

每个乐器都有自己的性格,或者说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相比小提琴,大提琴更男性化,硬朗、坚实,当它燃烧自己的时候,引起的是内心最深的共鸣。小提琴就不一样了,纤细柔软,更加空灵与纯净。大家还记得上一节的尾声吗?

我把两支乐器不同、曲调不同、旋律不同的作品,有意连接在一起放给大家听。是因为很长一段时间来,总觉得这两首曲子的气质很相像,所以不自觉地在,把晚祷与沉思曲融合在了一起,当然,融合并不只为带来听觉上的感受,我更希望成为一种启发。

各位有没有想过,当音乐作为一个情感表达媒介的时候,一定有相通之处。我相信一个爱乐者,这辈子不会觉得只有一首曲子好听,在悦耳的背后会有一些相似的底层代码,被我们感受到,所以才会认同不一样的作品。

碰巧晚祷与冥想曲可以连接的地方很明显,所以在这节里,咱们就一边聆听小提琴固有的浪漫,一边感受大提琴的音色带来的质感。

布鲁赫把犹太人在赎罪日晚祷时,所唱的一首歌谣改编的大提琴曲,马斯涅把一个女孩自我救赎中,心灵的挣扎的过程谱写了一部歌剧,两个题材说的是一回事儿。

布鲁赫是德国人,有着天生的严肃面孔,马斯涅是法国人,生在一个皇帝可以发明高跟鞋的,对文化、艺术相对开放的国家。不过这一切并不影响他们通过音乐连结彼此。我先来听一段晚祷。

听上去就悲情了许多,像是浓缩了一个民族的苦难历史。

比对式讲解:

一、两曲都有忏悔,有救赎,有希望,有解脱,这是理念相同,情绪相当,所以在心理层面上,支点相似。

比如,它们都是为一次祷告而作,因为主人公的经历不同,所以也给旋律走向带来了差异。

我们现在听到的,不应该是一个过着纸醉金迷生活的人,向下的旋律趋势,是苦难中的挣扎。在大提琴「祷」开始的主题,我们只听到了忏悔与渴望救赎,此刻希望与解脱还没有光顾那不幸的人。

咱们再来听马斯涅的冥想曲,显然这样的旋律没有在探讨身体上的苦难,旋律上行,会让我们思绪不由自主地有着飞升感。如同芭蕾舞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